端砚、肇庆端砚、广东肇庆端砚、端砚名列中国名砚之首,这是历史所赋予又为现实所认可的,端砚产于广东省肇庆市东郊羚羊峡斧柯山和北岭山一带,又称端溪砚。据史料记载,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勤劳的肇庆人民就开始生产端砚,1952年湖南长沙705墓出土的唐代端溪箕形砚和1965年广州动物公园唐墓中出土的一方唐代端溪箕形砚(现藏广州博物馆),正好印正了端砚问世的历史。从史料记载来看,端砚始于唐、盛于宋、精于明清、兴旺于今天。唐代中晚期,端砚已被列为贡品。唐代端砚大多以实用为主,供研墨之用,砚形较为单调。中唐之后,端砚开始从纯文房用具演变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实用工艺品。到了宋代,由于文化的发展,端砚的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并重,文人墨客除用于研墨,还喜爱端砚的鉴赏、馈赠、收藏和研究,如欧阳修的《砚谱》、米芾的《砚史》、苏轼的《东坡志林》等关于端砚的著述和赞美的砚铭、诗文。明代,由于社会鉴赏砚台和收藏砚台之风甚盛,端砚在设计、造型、雕刻方面均有所突破,主要是讲究“天然去雕饰”,往往利用天然的石形、丰富的石色、珍贵的石品花纹等稍作人工点缀就创作出天人合一的艺术珍品。清初,端砚也和其他工艺美术品一样,达到空前的繁荣,特别是制砚工艺十分雅致,刻工纤巧,加上附以名人题识,砚铭等作为装饰,使端砚身价更高。端砚已从实用价值演变为文玩之物,成为欣赏品和珍藏品。
端砚之所以名贵,其一是因为材质优良。其坑种有老坑(也称水岩)、坑仔岩、麻子坑、宋坑为端砚的四大名坑等几十种之多。除了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还具有呵气可研墨,磨墨细无声,贮水不损耗,发墨不伤毫,冬天不结冰的特点。唐刘禹锡《唐秀才赠端州紫石砚以诗答之》诗赞曰:"端州石砚人间重。"在文人墨客眼里,端砚被视为珍宝。苏东坡云:"我生无田食破砚。"所谓"墨砚精良,人生一乐",说明人们对砚台的重视和珍爱。除了"终身以俱"以外,还把名砚作为珍藏和传世之作。
端砚雕刻大师钟创荣作品
端石具有独特、丰富的石品,端砚问世之初即以其砚石中天然生成的绚丽石品花纹倾倒了世人。唐代诗人李贺的《青花紫石砚歌》,其标题就点出了端砚的珍贵石品"青花"。端砚的珍罕石品大都集中于老坑、坑仔岩、麻子坑这三大名坑上。除青花之外,还有××眼、冰纹、鱼脑冻、蕉叶白、天青、金银线等。端石石品花纹的丰富,可谓"文斑绚丽、玉德金声"。
古今端砚的艺术价值均体现在构图设计与刀法琢工之上,制砚技术是我国民族雕刻中的一种独特形式。砚的造型,体现着雕刻、绘画、书法、篆刻以及文字等方面的修养。既要随石赋形,因材施艺,又要兼顾实用,依据研磨和贮墨的需要进行设计。由于雕刻工艺的精湛,加上绚丽的紫色天然端石材,使得端砚奇巧而有灵气。李贺诗曰:"端州砚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至于砚石的某种缺陷或石疵,能工巧匠会施以繁美华丽的雕饰或独特造型,取得掩瑕为瑜的效果,使古人视为石疵的砚石变为难得的端砚特有石品,反而增值。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及东南亚地区收藏者对端砚艺术价值的认可,使其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进一步得到认可。近年来,随着端砚文化节的举办,端砚市场不断升温,"文房四宝"界、收藏界、艺术界以及更多的爱好者越来越重视端砚,对端砚的工艺价值愈加青睐,使端砚的收藏与投资价值与日俱增。如1993年4月在香港举办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对清代长方带眼松树端砚()。明朝的金家刻铭端砚和海水纹端砚,,。近年来,端砚拍卖价格持续上升,如一方"端州八景"的老坑端砚卖出98万元;在端砚文化节时,一方"中华九龙宝砚"则以200万元天价成交。古端砚价值很高,但现在一掷千金而求一砚的买家毕竟少数,对于大多数收藏者和投资者来说,那些目前价格不太高、制作精良的现代端砚会成为首选。只要认真从石质石材、石品花纹和雕刻工艺方面研究,择优购入,必将获得较大的升值空间。
端砚雕刻大师钟创荣作品
端砚以老坑历史最长,石质最好,因其产于穷渊深谷,所以玉肌腻理,入手温润,隆冬季节,其它砚中的墨水常常会结冰,而端砚中的墨水则依然如故。自晚唐以来,老坑所制之砚被列为贡品,故又称皇岩。端砚于唐代问世以来,由于它具有与众不同的石质和“发墨不损毫”、“呵气研墨”的特点,历来为文人学士所重视。初唐的端砚,完全以实用为主。砚面上无装饰雕刻。中唐时开始向实用与工艺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至宋代,端砚的花式已经丰富多彩了。明清两代,端砚达到了“工精艺巧”的高度,呈现出蛋形、神斧、金钟、古琴、瓜果等形式,种类繁多,千姿百态。在内容及题材上多以仿古器皿、仿古图形为主。此外,尚有山水、仕女、走兽、花鸟、虫鱼等图案。
端砚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分采石、选料、雕刻、配盒等工序,表面石纹有鱼脑冻、青
端砚、肇庆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