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兰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张*锋
摘要:随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快繁上的应用,近年来,对蝴蝶兰组织培养研究较多的是用胚、幼叶、茎尖和根尖、花梗腋芽等多种器官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研究,由于所选外植体材料各异,难度也有高低,虽然有些技术已经用于大规模工厂化生产,但仍面临一些困难,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根据目前蝴蝶兰的发展状况,本文将在以花梗侧芽、茎尖、叶片为外植体材料进行组织快繁技术上作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原球茎外植体愈伤组织丛生芽
目录
一、蝴蝶兰的发展概况………………………………………………………………………4
(一)蝴蝶兰的生长特性及栽培历史………………………………………………………4
(二)蝴蝶兰的生产现状……………………………………………………………………4
二、蝴蝶兰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5
(一)花梗腋芽和顶芽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5
(二) 茎尖组织培养快繁技术……………………………………………………………9
(三)叶片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10
三、结语………………………………………………………………………………………12
四、参考文献……………………………………………………………………………………13
蝴蝶兰发展概况
(一)蝴蝶兰生长特性及栽培历史
蝴蝶兰是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洋兰,素有“洋兰皇后”之称。其株型非常奇特,为单茎性气生兰,根喜欢裸露在植料之上或伸出盆底,从空气中吸取水分和养分。花梗从叶腋抽出,呈弧线弯曲,极具曲线美。梗上有节,花开在上部的节上,一朵接一朵逐次开放。花色变化万千,有绯红、纯白、淡紫、鹅黄和蔚蓝色等,有些品种花色为双色或三色,并具有条纹或彩斑,缤纷艳丽。每梗可开7~12朵花,最多的可达70朵。
蝴蝶兰植株上极少发育侧枝,比其他种类的兰花更难于进行常规无性繁殖,无法大量生产。无菌播种和组织培养是其快速繁殖的主要手段。
蝴蝶兰是目前世界上最受喜爱的热带兰之一,于1980年取代卡特兰成为销售量最大的兰花。蝴蝶兰原种约40多种,分布于热带亚洲至澳大利亚,中国产6种,P. amabilis 、P. equestris、、P. aphrodite、、。目前登录的蝴蝶兰杂交品种有19000多个,并且目前每个月都有近200多个集体杂交种登录。蝴蝶兰的生产和栽培历史:
维多利亚时代(1830-1900):主要作为珍贵的室内盆栽植物,极为罕有而珍贵,人工繁殖困难,多是从原产地采集。
1900-1960:生产切花为主,随着运输能力的发展和种子繁殖技术的进步,蝴蝶兰越来越普及。
1960-至今:盆栽又再度流行,克隆技术的发展使得优秀的个体可以大量生产;其生产方式开始采用分工方式进行,如在美国育种,在日本组培,在中国(特别是台湾)生产种苗,然后到荷兰温室栽培成花,最后又销售到美国,国内的生产也是如此,种苗的组培克隆、小苗的栽培、中苗的栽培、高山催花到平地温室开花商品株栽培各环节都有不同的专业公司承担,大大提高了生产水平。
(二)蝴蝶兰生产现状
蝴蝶兰的组织培养最早报道于1949年,当时Rotor成功地在试管中培育出了花梗苗。近十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蝴蝶兰的组织培养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建立了比较成功的工厂化育苗快繁技术,积累了较多的方法和经验。目前已经发展出以茎尖、侧芽、茎段、叶片、花梗侧芽、花梗节间、根尖为外植体的微繁体系,许多兰园有瓶苗出售。在我国洋兰的商品化生产中,蝴蝶兰可谓是最成功的典型范例,节日和年宵花市场总少不了它的倩影。
蝴蝶兰品种不断更新、丰富,也是反映蝴蝶兰总体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天津超群、上海交大、北林科技、青岛金卉兰业等众多蝴蝶兰生产企业都展出了自己的新品种,有的已经形成批量生产,有的正在进行组培繁育,有的是专为国内市场培育的,也有不少新品种是完全面向国际市场的。蝴蝶兰品种的极大丰富,说明我国蝴蝶兰产业正逐步走向成熟。具体来说,我国蝴蝶兰生产呈现三大特点。
。很多蝴蝶兰生产企业已经把目光瞄准了国际市场,尤其是针对欧洲市场推出了大量的大花形、浅色系品种。与此同时,像广州今日集团、天津超群、北京三益集团等公司每年都有稳定的种苗出口订单,而且出口数量还在逐年增加。有的公司出口订单已经排到了2008年。
,小企业越做越专。随着我国蝴蝶兰产业链的逐步形成,作为有实力的大企业会越做越大,形成集科研、育种、生产、贸易等一体化的大型蝴蝶兰专业公司。而资金并不雄厚的小企业,要全面发展显然不具备优势,因此,会有越来越多的小企业加入
蝴蝶兰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