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素质教育
《纲要》要求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在这里,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培养,不公是个人文明行为的养成问题,同时,也是提高幼儿的美育方面的发展,促进幼儿从小学会做人,提高自身素质。
《纲要》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到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艺术要求幼儿广泛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可见,环境因素与素质教育也是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我们可引导幼儿在环境中提高自身素质,为幼儿创设多种多样的环境与活动的条件,给幼儿提供适合他们特点的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并逐步引导他们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纲要》要求在幼儿的生活学习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动手、动脑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从这个领域可以看出,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幼儿的动手、动脑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加离不开幼儿从科学领域中摄取知识的欲望。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唯一主体,幼儿必须通过教师的教,才能学习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素质教育被提到了首要位置上,素质教育不但要面向全体幼儿,更要从只重视教师的教转向重视幼儿主动学习。幼儿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必须了解幼儿学习的特点与方式,了解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并以此为依据设计教育活动,教师组织的任何教育活动必须以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原则,在科学领域中,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更新观念,从中提高幼儿素质的转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幼儿园的教育应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是以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为依据的。幼儿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由于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因而他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对道德准则的衡量都处在无意识之中,不善于控制和调节,情感不仅富有易变性,而且还富冲动性,随着儿童经验的发展,随着儿童内抑制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儿童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就逐步增长起来。其中最重要的社会性情感,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尤为关键的是儿童情感的发展在儿童个性的形成上起着重大的作用,所以,此时,更新幼儿观念,提高幼儿的素质培养,对他们一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幼儿的素质教育实践探索中,我们发现了以下几点问题:
目标不是很明确
素质教育只有在纲领性的文件中有个明确的定位,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只要做到”心口一致”,素质教育才能在实践中得到落实。
“包办性”特强
现代教育是主体性的教育,主体性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要充分发挥爱教育者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育过程中,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是教育目的的体现者,有时,教师为了顺利完成自己的目标,不管幼儿是否参与,是否动手、动口,完全抹煞了幼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替幼
幼儿素质教育(DOC 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