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
课文大纲
2. 蒹葭全文
蒹葭是一种植物,指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本词条主要针对《蒹葭》这首诗,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来源于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蒹葭百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蒹葭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它原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西汉初期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称为《诗经》。
《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分为“大雅”、“小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写作背景
课文赏析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为物,瞬息消亡。佛法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故曰“未晞”,“未已”。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者,所谓伊人。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每读到此,不由喜之,叹之,怨之,哭之!
←
重点注释
(1)蒹:荻,葭:芦,芦苇。
(2)苍苍:茂盛的样子
(3)萋萋: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4)伊人:那人,指意中人。
(5)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凝结成了霜。
(6)所谓:所说、所念,这里指所怀念。
(7)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一方,那一边,即水的彼岸。方,通“旁”。
(8)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
(9)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仿佛、好像。
(10)晞(xī):晒干。
(11)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
(12)跻(jī):登,升高,意思是道路险峻,需攀登而上。
(13)坻(chí):水中的小洲、高地、小岛。
(14)未已:未止,还没有完,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已:完毕。
(15)涘(sì):水边。
(16)右:弯曲。
(17)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课件蒹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