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文学常识
词,起源于隋唐,兴盛于宋代,又称为“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根据字数可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
词牌是词的乐曲调的名称,因词是可合乐演唱的诗体,故须标明曲调。《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题目,表明诗的内容。
沁( )园春湘( )江
漫( )江碧透寥廓( )
苍茫( )
峥嵘( ) 百舸( )
遒( ) 怅( )
体裁及背景:
“沁园春”,词牌名;
“长沙”,词的题目。
朗读视频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思考:
1 上片前三句的语序和一般的词序不一样,请将它们调整为正常语序,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它们有什么作用?
2 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哪几句?
①诗人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这些景物?
②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③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④词中的景物是否有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3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秋景图想到了什么?
章法结构: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上阕
起句:
铺叙:
小结: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下阕,思考以下问题: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b、“峥嵘岁月稠”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
c、这些“同学少年”是怎样的一群人?
《沁园春长沙》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