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乡土,不一样的情
——读《乡土中国》有感
学号:2010221102200144 文学院10级新闻二班李燕星
说起乡土,有一种本能的亲切感漫上心头。我就是在土里长大的,我的身上有抹不去的泥土味。读了《乡土中国》,有颇多感悟,但之间,也有一些我不能完全赞同的观点。写下自己零零碎碎的感受,就像把对那方土地的深情播撒下去。
土是传统,是根。放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经商的人可以像晋商一样去走西口,而种地为生的人们,世世代代跟土地亲近的人们,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他们飞到哪里,哪里的土地就会被他们装点出生机。有些东西,不是因为刻意保留而存在,而是因为存在而停留。土地长满了庄稼人的梦,我想,他们愿意在沾着泥土的,散发着泥土清香的世界里欣喜地笑。
土是情,是浓浓的爱与挂念。曾在很多文学作品中看到这样的文字:很多母亲会在远行的孩子包中放上一包家乡的土,传说游子如果在异地水土不服,只要喝用家乡土泡的水就好了。说起情,不仅仅是这种亲情,还有根生于血缘与地缘之间的人情。费老说:“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我认为,情是一种投资,但它不同于经济学中的投资。因为情的投资是不计风险的,是没有利润标准与尺度的,甚至是不计回报的。而这种情,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或者说工业社会是没有通行证的。在那方撒满汗水的土地上,是没有明确分工的,因为没有激烈的竞争,没有赤裸裸的经济的诱惑与杀戮,没有,也不需要。这是一片明净的土地,深厚而本分。
然而,墨家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万物是相生相克的,情也不例外。情的存在,既是桥梁,也是阻隔。中国人碍于情面,会不情愿地下意识地牺牲自己的一些利益来维系熟人之间的面子工程。就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同学之间,借出十几块,几十块钱,如果对方不提出要还,一般人是不愿意主动开口去要的。即使真的在乎,真的需要。所以,很多人说,当年的杨白劳和黄世仁的故事如今已俨然成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版本。
在人情世故方面,父辈一代应该比我们有更多的感悟。我觉得,人情和事故是应该分开理解的。人情在很多时候是美的,想起了抗美援朝中送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那些淳朴的朝鲜人民,一个鸡蛋也是一份永恒的美好;想起了湘西关于翠翠的曼妙爱情故事,一首情歌也是一份美好的爱恋。而世故,常常被与保守、固执混为一谈,或者等同。我们经常认为父辈的一些做法是世故的,不理智的,是没必要的。所以,我们想当然的把人情和世故放在一起,这里有太多的不理解,甚至是曲解。相比之下,我们这一代人交换人情的范围狭隘了,引起了两代人之间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同。同样,这种不同也存在于同代人之间,乡土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总是比城里的孩子跟懂得人情和世故。当然,这不是批评城里人不好,这是新工业社会衍生的一代,没有对错,只是阐释一种现象而已。现在,不是有很多令人记忆犹新的影视作品都在倡导“情”吗,比如《天下无贼》中,王宝强塑造的人物形象正是编剧对美的一种追溯,一种最原真的与生俱来的东西。其实。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王宝强,但是,在当今这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社会,那个心中的王宝强不得不悄悄隐去。
乡土的性格塑造了乡土人的性格,这里,顺从总是多于选择的。我们无法选择血缘,家族,生长环境,我们生来安分。这种性格在我童年时期是比较明显的,那时,没有鱼太多外面世界的接触,怎么说呢,可能就是所谓的“单纯的有点傻”。记得有一
不一样的乡土,不一样的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