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目标]
“修文德以来远人”的政治主张。
。
[教学重点]
实词、诵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预习安排]
。
,不会读的字在字边注音。
:孔子反对伐颛臾有哪些理由?他认为应如何治国安邦?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旧课导入新课。
《〈论语〉六章》任选两章背诵。
,谈谈初步印象。(篇幅大小不一,内容不同。)
二、《论语》简介。(见书注释①)
《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上有四种体式:
(1)用“子曰”开头直录其言论,可称格言体,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2)先指出问者和问题,再录孔子的回答,可称答问体,如“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3)跟特定的对象展开谈话,超出一问一答的模式,可称对话体,如孔见师冕。(4)就一件事比较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可称议事体,如《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章。
三、孔子简介(略)引导学生看文后的补充《孔子的仁》,了解孔子的有关思想。
四、文意简析
1、诵读第1段。
注疏
①“季氏将伐颛臾”: 本章属议事体,开篇便说事。一句带过。“伐”,有旗鼓之谓。旗鼓声罪,而颛臾无罪,由此引出孔子的评论。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 冉求为季氏聚敛,尤用事。《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尔是过”,即“过尔”。全句应译为“这恐怕要责怪你吧”,宾语前置。
③“以为东蒙主”:言颛臾乃先王封国,故不可伐。“以为”,“以之为”的省文。
④“社稷之臣”:言非季氏所当伐。“社稷”,指公室即鲁君。当时四分鲁国,季氏取其二,孟孙、叔孙各有其一,只有颛臾这个附庸之国尚为公臣。
⑤“何以伐为”:“为”,语末助词,无义。“何以”,就是“以何”,凭什么(理由)。
⑵思考、讨论
这次谈话的背景是什么?
明确:开头第一句话交代了谈话的背景。
简介当时背景: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7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 ̄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三桓势力日渐强大,排挤公室,鲁襄公11年,三分公室,鲁昭公5年,四分公室,季氏独得二份。为了扩充势力,季氏又要发动战争。
孔子对此事的态度如何?理由是什么?
明确:反对“无乃尔是过也?”理由见板书。
③总结扩展
冉有和季路想孔子报告:“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没有表现任何倾向,看来他们是想知道孔子的态度。但没有想到孔子反应那么激烈,兜头一句就是毫不客气的批评“无乃尔是过也?”接着说理,从两方面——东蒙主的身份和邦中的附庸的地位——证明颛臾是“社稷之臣”。这里包含了孔子的政治伦理,即先王之意不可违和邦域内部不可乱。立场十分鲜明:何以伐为?
2、诵读第2段:
(1).注疏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冉有因孔子责备他,所以归咎于季氏,显系遁辞。
②“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因冉有逃避责任,所以孔子引周任的话来教导他。意
季氏将伐颛臾(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