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 《氯气》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专业 教育技术学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年
5
月
24
日
目录
摘要: 1
前言 2
一、前期分析 3
1、教学内容分析 3
2、教学对象分析 3
3、教学目标分析 3
4、教学重难点 3
二、课件制作理论依据 4
1、理论依据 4
三、教学过程 5
1、课件的基本框架 5
2、各模块的基本功能 5
四、制作流程 7
五、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15
《氯气》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作者:呼都特
指导教师:郭姣
摘要: 化学的内容多而且杂,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课堂缺少活力,并且有些化学药品毒性比较强对于初中生来说做化学实验有很大的危险性。笔者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如何做可以增加趣味性,以及降低危险性。
关键字: 化学、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Abstract:
前言
多媒体课件是以计算机为主要媒体进行的教育活动,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文字、符号、图象、声音等多媒体信息,把多媒体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呈现于屏幕上,并能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多媒体课件在平常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物理学科具有实验性强、抽象性强、应用性强,如何使物理问题形象化是学生学习关键。因此将多媒体课件应用于物理教学,无疑是对提高课堂效率,改善课堂氛围,展示先进的时代气息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把课堂演示实验中有毒的,有危险的实验通过播放录像或采用FLASH动画等形式演示出来,通过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方法的运用,使教学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加形象、直观的表现出来。它打破了“一根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直观性,可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向和创造性,可突出重点、淡化难点,从而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前期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版)义务教育物理教材八年级第四章第六节,该内容是在学生对密度、液体压强以及合力和二力平衡知识有了一定认识以后,进一步认识浮力现象、建立浮力概念,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及浮力大小的规律。为后面浮力的应用打下基础。
2、教学对象分析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动画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动画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现象,认识浮力概念
(2)理解浮力的沉浮条件,并认识几种沉浮现象
(3)理解浮力的阿基米德原理,并掌握公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观察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从而认识浮力
(2)通过实验,及课堂练习能够掌握浮力的称浮条件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并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浮力的沉浮现象,浮力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浮力的阿基米德原理
二、课件制作理论依据
多媒体课件是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组合在一起来呈现知识信息,同时它可为教与学提供多种多样的可以选择的功能,提供随时的学习结果验证,学习信息的及时反馈,可调节的学习进度,可选择进行的学习路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视、听、读、写、做的创造性的集成的学习环境。
1、理论依据
(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习的心理过程,它认为个体的知识不是由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由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
《浮力》课件是一个助教型的课件,主要辅助教师课堂的讲授,因此认知学习理论是其设计和开发的最主要论基础。认知学习理论对该课件的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学习的内部过程可分为接受、期待、提取信息到短时记忆、选择性知觉、语义编码、反应、强化、激发信息的保持、形成概念九个阶段。因此该课件的教学活动包括:引起注意→呈现刺激材料→诱发期待的行为→提供反馈几个部分。
《氯气》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