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诗情画意进课堂.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诗情画意进课堂
一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探讨
虹口区教育学院朱福生
优秀的古代诗歌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它以精炼的语言、生动的形象。深情的意境,倍得人们的青睐。它经久不衰、香远益清的艺术魅力,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成为现代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安排适量的古诗,让小学生从小接触和认识民族文化的瑰宝、吸取民族文化的精华,对于弘扬民族文化、陶冶思想情操。丰富文化生活,都是十分有益的。
回顾以往的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有些情况是令人担忧的。现行小学的古诗教学,对小学生的要求比较低。这种低要求是针对小学生语言文字的障碍较多而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较少的特点而制定的。有些教师说,我们以前只是照本宣科,按照教参书,让小学生认读字词,疏通句意,然后背出来就行了。我以为这大概是误解了小学古诗教学的低要求。古诗除了它的认知作用外,还有它感染性情、陶冶情操的作用,我们理应让它发挥出来,这和低要求并不矛盾,不能因为要求低而忽略了思想与情感的教育。
古诗如何上得生动活泼,使小学生既学到必要的知识,又受到艺术的熏陶?我觉得我们应当抓住诗歌的特点来进行。
诗歌的特点在于以情感人。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是内涵,言是形式,正是真情能动人,诗论家认为,诗歌真能给欣赏者以美感的,不在于它的语言形式和对于物象的描绘,而在于语言、形象之外的,以诗人的情志为中心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就是人们常说的意境,它是由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意境是诗歌的精髓,诗人的情志寄托于此,诗歌的感染力来源于此。抓住诗歌的意境,无疑于探骊而得珠。而要抓住意境,就要从形象和情感两个方面以及这两个方面的融合去进行。梅尧巨说,诗歌要能“状难写之情,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见欧阳修《六一诗话》),我们自然也应引导学生去感知诗歌的形象,而进而品味诗歌的意蕴。
结合小学生的感知特点,在古诗教学中借助直观教具是感受和把握形象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许多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的利用录相资料、播放有关的古诗所描绘的内容,如陈师道《十七日观潮》录相放出钱塘大潮汹涌澎湃、奔腾而来的镜头,那恢宏的气势、雄伟的奇观,直可以撼人心魄,这对小学生体会“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的诗境也是很有帮助的。现在随着电教事业的发展,很多古诗都配有教学录相片、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
图片资料也是很好的直观材料。有的教师利用课本上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体会,或张贴大的挂图,便于讲解欣赏。有的教师自制图片教具,运用拼贴的方法,边讲边贴,甚至还能移动变化。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挂”字,化动为静,待到“飞流直下”时,“瀑布”移动了,把动静相映的情景直观地展现出来。
还有的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读诗画图,或简笔勾勒,或施色着彩。苏轼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的关系本身就很密切,由读诗而想象其景,由画图而再现形象,既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是领会诗怠的有效方法。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教师根据古诗的内容,调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是让小学生感知和获取形象的重要方法,欣赏诗歌是离不开想象的,由语言文字符号组成的诗歌、本身并没有形象,但是在我们的欣赏活动中却唤起丰富的形象感,这正是进行想象的缘故。许多教师正是这样做的,如贺知章《咏柳》,

诗情画意进课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zh187166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5-3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