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经典文学鉴赏.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主讲教师:肖守琴
欢迎你走进苏轼
才华盖世豪放四溢
仕途坎坷旷达胸襟
一蓑烟雨超脱人生
《定风波》
——苏轼
定风波苏轼
苏轼生平简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到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一起一落)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二起二落);元祐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
苏轼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文学成就
1、文学创作: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
2、写作方面:①诗: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②词:一改词坛婉约之风,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扩大词境,对词起到开疆拓土的作用。③散文:他对散文也有很大贡献,他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尤其是叙事记游的散文艺术价值较高。如:前后《赤壁赋》、《石钟山记》等。④书画: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善长画竹石,自成风格。
总之,苏轼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无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
朗诵全词
读书节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准字音:同行(xíng) 吟(yín)
啸(xiào) 一蓑(suō)
内容理解
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蓑烟雨任平生”)描写出一个在雨中吟唱长啸,从容闲雅,慢步行走的且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自我形象。
从“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主人公既有的步伐,“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前行,视风雨为无物,表现得镇静、潇洒。
“莫听”、“何妨”、“且”三个词,一个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形象跃然纸上。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被贬到渔樵杂处,虽然是竹杖、芒鞋、生活艰难,但只要以此为乐,一样轻松胜过骑马。披着蓑衣在风雨中里一样过一辈子。这里意思是不怕自然风雨,听任自然,同时也暗含能顶得住人生风雨,——自然、旷达。
“谁怕”、“任”——不怕自然风雨,不怕人生风雨,泰然处之自然、旷达。
下片:“料峭春风~也无晴”:表现作者心境恬静、听任自然、旷达乐观的胸襟。
“料峭~却相迎”意思是不管天气是阴是晴,政治风雨是寒冷,都听任自然,勇敢面对。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主人公忧乐两忘,祸福不惊的旷达。
“归去”:表现他身上的道家意向:退隐和逃离。
“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表面是说自然气侯,实则说,人生风雨不定,政治风雨不测,但只要淡化了甚至无视所有风雨,无视处境好坏,无视官职升降,地位得失等,表现了他随缘自适、心境恬静、超凡脱俗的心态。

经典文学鉴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jy0415
  • 文件大小887 KB
  • 时间2018-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