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题目:
《论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与营销》
姓名:
左红艳
学院:
南京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10级旅游管理(本)
学号:
**********
指导教师:
王凡职称: 讲师
2013 年 1月 15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本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应用前景等(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本课题的意义:
本文通过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调研、定位、设计、管理等多个方面来构造一整套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系统,然后研究了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的两个方面: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旅游目的地形象公共营销组,最后给出结论。本文的研究为现实生活中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和营销提供了参考价值。
国内外研究概况:
旅游目的地形象(简称旅游地形象,以下同)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已经成为国外旅游学界的热门话题。S. Pike (2002) 以旅游目的地形象分析为题,对1973-2000年全球发表的142篇文献进行了综述。其中,北美和欧洲共有97篇,亚洲有25篇,澳大利亚有19篇。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目的地形象问题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地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形象的竞争。
我国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起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形象”问题率先在企业界得到关注。1989年,广东太阳神集团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引得国内企业纷纷仿效。一时间掀起了CIS策划浪潮。随着企业形象塑造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人们开始关注区域形象策划问题。
应用前景: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和营销不仅能够对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而且对现实生活中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系统具有指导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陆官虎,姚兰. 《不发达地区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与传播初探》.黔东南民族师
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4,22(1):32-35.
[2] 中国旅游网8-3-05.
[3] 王晞. 《旅游目的地形象提升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2006.
[4] 李蕾蕾. 《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 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5] 尹隽. 《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66.
[6] 汪秀英. 《企业形象新战略》[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61.
[7] 吴享,付国道. 《浅谈开封旅游形象的设计》[J].,20(4):
14—17.
[8] 吴必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26.
[9] 李艳. 《旅游地形象策划的理论和实践》[D]. 四川: 四川大学,2005.
[10] 黎洁. 《论旅游目的地形象及其市场营销意义》,旅游论坛,2001,第1期.
[11] 郭鲁芳.《我国实施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策略初探》,旅游科学,2003,第2期.
[12] 李天元. 《市场定位还是形象定位——旅游企业市场营销中的定位问题》,旅游学刊,2001,第2期.
[13] 侯志强. 《漳平市旅游形象设计与营销策略》[J]龙岩师专学报,.
[14] 王国新. 《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与营销》[J].
论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与营销开题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