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事例从正面说明认真读书比掌握信息本身更为重要”理解有误,这个事例从正面说明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两组内涵完全不相容”以偏概全,原文只说“信息、知识与智慧,三者处于不同的层次”。)
(对语意重点的理解、分析有误。根据原文中第⑤段中的信息,博学成为智慧,其关键在于使知识、学问由死变活。)
(第:仅,只。)
5.(3分)A (⑤是表现庞籍有外交手段。⑥是表现庞籍勤勉为政、忠心为主的。)
6.(3分)A (“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有误,应为“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时。)
7.(1)多次弹劾范讽的犯罪之事,范讽与李迪要好,都扣留没有上报朝廷。(译出大意,给2分,“数”“善”“寝”译对一处给1分。)
(2)太尉三公,不是陪臣所能称呼的(官职),假使旺荣成为太尉,那元昊就不能做臣子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第一首诗的前两句生动传神地展示出一派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2分)秋季,水落根出,一“落”一“出”上下相应,生动形象,“落涨痕”与“出霜根”前后对比鲜明,“疏林”一词凸显秋意浓厚,(3分)
这两首诗发挥想象,虚实结合,表现了画景以外的景和趣。(2分)这样写的好处是:化静为动,水落根出,龙蛇挂猿,使静态的画面充满动感,丰富了画面的意趣;(2分)化实为虚、虚实相映,将眼前的溪水、扁舟、树木龙蛇般蜿蜒屈曲的枝干同臆想中江南的黄叶村、有猿猴在其林间栖息的险山急滩融为一体,拓展了画面,赋予画面以悠然无尽的情味,在景物中融进人情,引发读者情思。(2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⑴(5分)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A、E不给分。(A项,对这一句景物描写的分析欠妥,从上下文看,这里的太阳只是“难挨岁月的点缀”,体现不出“一种温暖,是一种强烈愿望,一种内心的‘希望’或‘关怀’”的意思;C项,分析有不恰当处,最后两句都不能算作“放掉小狐狸”的层层铺垫。小狐狸的哀鸣声主要感染了士兵们,这不是“你”放掉小狐狸的铺垫;“最后又从士兵们的请求上写不得不放”,不能做铺垫,理解上也欠妥。E项说“始终形成鲜明对比”不妥,“你”一开始并没有体现出守卫边疆的炽热情感来,是“自己的灵魂涅槃过后”才“和哨卡从此结下不解之缘”的。)
⑵(6分)①增强了小说语言的抒情性,便于作者更好地抒发、表达、交流自己的情感。(2分)②增强了小说情节的真实性,以亲身经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使讲述显得更客观真实,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2分)③使人物心理刻画更为细腻,拉近读者与小说主人公的距离,产生了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亲和力。(2分)
⑶(6分)①在“杀还是放小狐狸”这件事上,以四川新兵为代表的士兵们对小生命发自内心的爱怜,感染了哨长,使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3分)②雪域高原上美丽的自然生命吸引、感化了来到这里的人,使哨长的灵魂受到了一次洗礼,哨长由此获得了人生的升华。(3分)
⑷(8分)观点一:主人公是哨长。(2分)①从情节安排看,小说以写这位刚来哨卡不久的军官缅怀军校生活的混沌思想开篇,以写他“灵魂涅槃”结束,主体人物是哨长。(2分)②从人物塑造上看,围绕对小狐狸是杀还是放这件事,刻画了哨长因受到感化而升华的心路历程。(2分)③从小说的主题来看,作品表现的是偏远哨卡普通士兵生活与情感世界,而其中最具有现实性和说服力的,是哨长的灵魂洗涤、情感升华过程。(2分)
观点二:主人公是四川新兵。(2分)①从情节安排看,虽以写哨长的心路历程为主体,但小说以双线结构展开,促使哨长产生转变的主要原因却是四川新兵的对小生命发自内心的怜惜。(2分)②从人物塑造上看,四川新兵是士兵群体正面思想的最具鲜明个性的代表,作者对思想消极的哨长的心路历程刻画,恰是为这个群体做有力的衬托。(2分)③从小说的主题来看,作品表现的是偏远哨卡普通士兵寂寞、单调的生活环境与美好的情感世界,而其中最难得的,是以四川新兵为代表的哨兵群体的单纯、善良和坚守(冰雪般的人品和意志)。(2分)
(1)(5分)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A和B不给分。(A.“家庭浓厚的文化氛围”有误,应是“童年的一段乡村生活”。B.“被国立青岛大学读书录取时”有误,应为“读书期间”。C.“全部”过于绝对。)
(2)(6分)首尾呼应,深化主题;(2分) 突出了臧克家非凡的诗歌成就及其身后不朽的诗名;(2分) 引用传主诗作,歌颂了臧克家高尚的人格魅力,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2分)
(3)(6分)①童年的一段乡村生活,使他深受纯朴、刻苦、良善的农民的影响,从骨子里同情和热爱农民。(2分)②大学期间受闻一多先生的影响,更加关注社会小人物,积极为底层小人物呐喊。(2分)③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新的生活给了他更加广阔的题材和丰富的
市值管理咨询方案 web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