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3翻译标准.doc


文档分类:外语学习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翻译的标准
翻译的标准,就是衡量翻译质量的尺度。一篇好的译文,必须是正确而又流畅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关于翻译标准,从。十九世纪末的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到鲁迅先生的“信”与“顺”,一直到目前翻译界所普遍接受的“忠实”与“通顺”,观点大体上是一脉相承的。
符秦时代,释道安主持设置了译场,使翻译事业成为一项有组织的活动。他主张严格的直译。从天竺(印度)请来的鸠摩罗什,考证了以前的佛经译者,批评了翻译的文体,检讨了翻译的方法,主张意译,改变了过去音译的弱点,并提倡译者署名。
唐朝的高僧玄奘不仅把佛经从梵文翻译成汉语,而且还把老子的著作的一部分翻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把汉语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他提出的翻译标准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在中国的“西学东渐”时期,文化巨星徐光启,发出过“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会通之前,必先翻译”的名言,但是没有什么具体的翻译标准。严复,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的启蒙思想家,集前人译学标准之大成,第一次明确提出“信达雅”,80 多年来,在中国的影响之大是空前绝后的。他提出的“信”是意义不背原文,“达”是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尽译文语言的能事以求原文意思明显,为
“达”也是为“信”,两者是统一的。但是他对“雅”的解释在今天看来是不足取的。他所谓的“雅”是指脱离原文而片面的追求译文本身的古雅。由于时代不同,严复的三字翻译标准的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许多年来始终没有被我国的翻译界所废弃,原因在于:作为翻译标准,这三个字的提法简明扼要,又有层次,主次突出;三者之间,信达更为重要,而这两者之间,信又是最重要的。
鲁迅是翻译工作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他和瞿秋白两人关于翻译问题的通讯,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应该遵循的基本翻译原则。他对翻译的主要观点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力求其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他极力反对胡译,乱译,针对有人所谓的“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而提出了“宁信而不顺”。
林语堂提出的“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也只是对严复三字标准的一种解释,但没有严复的简练。
当代一流学者郭沫若,智慧超人,也从事了许多的翻译工作和研究,但是没有自己的理论,主张以严复的三字标准作为翻译标准。
傅雷提出了“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的神似说。
钱钟书先生提出的“精神资致依然故我”和“化境”的标准,指的是译文要做的尽善尽美,力求达到全
“信”的高度。
鉴于以往的标准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带有时代局限性,所以今天我们主张遵循“忠实,通顺”(faithfulness and smoothness)的四字标准。所谓“忠实”具有双重意思,即不仅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而且还要尽量保持原作的形式。一般说来,内容包括作品中描述的事实,场景以及作品所表现的思想,观点,立场,和个人情感等。形式包括题材和风格。原文是诗歌就必须翻译成诗歌,而不是散文,形式不能随意更改。风格包括原作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和作者的个人风格。所谓“通顺”是指译文语言流畅易懂,符合译语语法规范和语言习惯。忠实和通顺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我们不能片面追求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只能在对立中寻求统一,适当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Some views on translation in general:
Translation is an ar

3翻译标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zh187166
  • 文件大小26 KB
  • 时间2018-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