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增强避险意识。
,学会避险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海啸时的避险原则,学会避险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海啸时的避险原则,学会避险方法。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海啸
海啸由地震引起海底隆起和下陷所致。海底突然变形,致使从海底到海面的海水整体发生大的涌动,形成海啸袭击沿岸地区。
受台风和低气压的影响,海面会掀起巨浪,虽然有时高达数米,但浪幅有限,由数米到数百米,因此冲击岸边的海水量也有限。而海啸就不同了,虽然海啸在遥远的海面只有数厘米至数米高,但由于海面隆起的范围大,有时海啸的宽幅达数百公里,这种巨大的"水块"产生的破坏力非常巨大,严重危害岸上的建筑物和人的生命。据调查,。从有关数据来看,海啸高达2米,木制房屋会瞬间遭到破坏;海啸高达20米以上,钢筋水泥建筑物也难以招架。
海啸的特征之一是速度快,地震发生的地方海水越深,海啸速度越快。海水越深,因海底变动涌动的水量越多,因而形成海啸之后在海面移动的速度也越快。如果发生地震的地方水深为5000米,海啸和喷气机速度差不多,每小时可达800公里,移动到水深10米的地方,时速放慢,变为40公里。由于前浪减速,后浪推过来发生重叠,因此海啸到岸边波浪升高,如果沿岸海底地形呈V字形,海啸掀起的海浪会更高。
在遥远的海面移动时不为人注意,以迅猛的速度接近陆地,达到海岸时突然形成巨大的水墙,这就是海啸,人们发现它时再逃为时已晚,因此,一旦发生地震要马上离开海岸,到高处安全的地方。
二、海啸的起因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三、海啸的危害
剧烈震动之后不久,巨浪呼啸,以摧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瞬时人们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设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涛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事后,海滩上一片狼藉,到处是残木破板和人畜尸体。地震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巨大的。目前,人类对地震、火山、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只能通过预测、观察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但还不能控制它们的发生。
四、海啸逃生与自救互救
[一]、海啸逃生
,地震波与海啸的到达有一个时间差,正好有利于人们预防。
,海平面显著下降或者有巨浪袭来,都应以最快速度撤离岸边。
,场面蔚为壮观。此时千万不要前去捡鱼或看热闹,应当迅速离开海岸,向内陆高处转移。
,航行在海上的船只不可以回港或靠岸,应该马上驶向深海区,深海区相对于海岸更为安全。
[二]、自救与互救
,要尽量抓住木板等漂浮物,同时注意避免与其他硬物碰撞。
,也不要乱挣扎,尽量减少动作,能浮在水面随波漂流即可。这样既可以避免下沉,又能够减少体能的无谓消耗。
,不要脱衣服。
,以防体内热量过快散失。
。海水不仅不能解渴,反而会让人出现幻觉,导致精神失常甚至死亡。
,既便于相互帮助和鼓励,又因为目标扩大更容易被救援人员发现。
,热量散失会造成体温下降。溺水者被救上岸后,最好能放在温水里恢复体温,没有条件时也应尽量裹上被、毯、大衣等保温。注意不要采取局部加温或按摩的办法,更不能给落水者饮酒,饮酒只能使热量更快散失。给落水者适当喝一些糖水有好处,可以补充体内的水分和能量。
,应采取止血、包扎、固定等急救措施,重伤员则要及时送医院救治。
、口腔和腹内的吸入物。具体方法是:将落水者的肚子放在你的大腿上,从后背按压,将海水等吸入物倒出。如心跳、呼吸停止,则应立即交替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增强避险意识。
,学会避险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风灾时的避险原则,学会避险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风灾时的避险原则,学会避险方法。
教学过程
一、风灾的基本知识
风灾,是指因暴风、台风或飓风过境而造成的灾害。风灾与风向、风力和风速等具有密切关系。
最新民防知识教案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