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过渡时期
(1949-1956年)
探索时期
(1956-1966年)
文革时期
(1966-1976年)
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奠定:一五计划(1953-1957年)
经济建设方针:中共八大(1956年)
“左”倾错误:两个运动(1958年)
三年困难:(1959年-1961年)
经济好转:(1962—1966年)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1956年)
国民经济的劫难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1)背景: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表现:
1、帝国主义掠夺。
2、国民政府搜刮。
3、战争破坏。
(2)恢复和意义: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交通堵塞、通货膨胀、生活困苦
原因:
2、“一五”计划(1953--1957)
(1)任务之一: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结果:超额完成
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
意义:
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历史:
现实:
外部:
重工业基础差
增强综合国力(国防)的需要
苏联经验
(2)任务之二: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
对象: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土地私有制
小农经济
基本途径和方式:
意义:
生产合作社,
全行业公私合营
与未来的社会性质不符
满足不了工业发展需要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1956 北京)
(1)内容:
(2)评价: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1)指导思想:1958年总路线
(2)内容
(3)后果:三年经济困难
3、国民经济的调整
内容:
农村纠“左”、八字方针
结果: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
分析正确,探索成功,但未坚持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总体损失原因:
局部回升原因:
“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
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1971—1973周恩来恢复调整
1975邓小平全面整顿(系统纠正文革“左”倾错误)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
历程中有哪些成功的探索和严重的失误?
成功:一五计划中共八大
八字方针全面整顿
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革
大搞阶级斗争,忽视经济建设
纵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革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认清主要矛盾
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认清国情,实事求是
第12课从计划经济
2、决策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组织路线:
“左”倾——实事求是
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拨乱反正
3、意义:
伟大转折
新的起点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思想:“凡是”—真理
经济:停滞
(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1978 安徽、四川)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关系)
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1、原因:
2、初步改革:
改革:
集体生产—分户经营
经营方式:
分配方式:
管理方式:
人民公社—乡、镇政府
生产大队—村民委员会
平均主义—按劳分配
—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意义:
农业发展,农村变革;促进城市改革。
历史必修2 11-13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