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
——城市中伟大而卑微的群体
农民工
“农民工”一词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张雨林教授1983年提出,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
社会总量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比上年增加501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821万人,比上年增加211万人,%;本地农民工10574万人,增加290万人,%。2010年以来农民工总量增速持续回落
农民工状况
农民工虽然工作在城市,却无奈的继续在贫困线上苦苦的煎熬,过着“蚁居”、“鼠居”般的艰难日子,不能公平的分享医疗、就业、教育、娱乐等社会保障性的“改革红利”。
老冯在工地上开货梯。他的父亲去世得早,家里条件差,高中毕业时也没法安置工作,又赶上男女比例失调,所以他一直独身。去年,他把自己的三亩地给兄弟种,然后跟着同乡的包工头来到北京。他说自己活了一辈子都没出过远门,觉得哪儿都不如家里好,但为了赚些钱养老,却要在这个年纪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每月能挣2500块钱。
外梯墙上贴着的资质证书上显示老冯的年龄是58岁,可他看起来有近70岁的模样。
晚上下班后,老冯回到宿舍吃饭。他的晚饭是5个包子,一个1块钱。宿舍里太热,人又多,老冯一边吃饭一边拿毛巾擦汗,屋里弥漫着浓重的汗臭。
老冯在公用盥洗室里擦洗身体,这里居住着上百位农民工,环境简陋,空气污浊,但即便如此,为了多赚一些钱,仍然有很多人委身于此。
歧视问题
没有权利不让民工坐
2014年12月7日晚10时许,网友“方土朋”在西祠胡同网发帖,“刚才在地铁上看见悲催的一幕,有些无语,但更多的是心酸!”帖中说, 刚才吃完饭坐地铁回家,路过西安门站时,上来一个民工打扮的人。看见有个空座位就坐下了。结果旁边的人马上说:‘脏死了,离我远点,还好意思坐?’那个民工听了,尴尬地笑了下,站起来一直到下车。”
“方土朋”发贴质问道,“说实话,如果你认为民工衣服脏,可以离他远点,但是你没权利不让他坐。因为人家民工也是买票坐地铁的。如果没有民工们,我们大家能坐上地铁吗?民工作为城市贡献的劳动者,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而不是歧视。如果没有这些农民工,我们的城市真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
农民工——伟大而卑微的群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