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何时照我还
——羁旅相思
概况
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
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
访友。
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
得志之情。
羁旅诗通常表现客居他乡的艰苦,漂泊无定的辛苦,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与向往。
这些感情是人类亘古相通的,容易引起共鸣,所以羁旅诗
大多浅显易懂。
把握情感类别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
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
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
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柳中庸的
《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
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挖掘关键信息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
“悲”、“无情”、“怜”、“空”、“独”、“故园”、
“相思”等,这些都是鉴赏的切入点。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
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
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
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鉴赏方法
1、明确作者选用的意象,写了哪些“眼中景”,什么样的景?
2、结合诗人境况,了解诗人因何而思乡,寄予何种感情?
3、诗人是怎样把思乡之情与所见所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留心四种意象(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
1.“望月怀远”,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
夜白,月是故乡明。”
2.“鸿雁传书”,如韦应物的《闻雁》:“淮南秋雨
夜,高斋闻雁来。”
3. “折柳送别”,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
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 “杜鹃啼血”,如李白的《宣
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
宣城又见杜鹃花。”
意象浅析
月: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举头望明月,低头
思故乡。”又如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
中。”
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
(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
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
象征了。李白诗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
溪。”子规鸟即杜鹃鸟。杜鹃鸟的哀
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
思。
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
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薛道衡: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鸿雁
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
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辛弃疾:“江晚正愁余,山深闻
鹧鸪。”诗中的鹧鸪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而是一种象征意
义上的鸟。
柳和“留”二字谐音,折柳又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所以“折柳”
寓有惜别怀远之意,经常暗喻离别,表示留恋、伤感。如“今宵
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表现了柳
永对恋人的怀念。
船(舟):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更易
触发无限的思绪。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多表现漂
泊之感。
燕(雁):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尔新
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
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
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
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
飞”的惆怅。另有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和表现羁旅情愁,状写
漂泊流浪之苦的意思。
其他常见词语:
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如:浮萍、飞蓬、孤雁、沙鸥、飘蓬
等。
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
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
远方来信。
桑梓:借指家乡,表现怀乡之情。
西楼: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之楼。
关山:指遥远的地方,多用以表现怀乡、思人。
另外还有天涯、他乡、孤灯以及各种器乐声,鸟叫声等。
明月何时照我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