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城市规划的调查与研究
第一节调查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一、调查的目的
1、调查是认识城市的手段
城市现状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2、调查是研究城市的前提
二、调查的内容
1、城市活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
2、城市土地使用状况(已用和可用)
3、各类社会的、市政的基础设施
4、市民生活方式和使用者的意见与要求
5、城市财政原则、政府体制结构
三、调查方法
1、现场踏勘
这是城市规划调查的最基本手段
2、发表格调查
抽样调查的最重要方法
在总体规划阶段的两种主要形式:
部门(单位)调查
居民调查
要作充分准备:调查内容要非常明确、详细,目的性强;
表格设计要便于填写;
用词要严格、明确,避免产生歧义;
最好用选择式。
3、访谈和座谈
运用于两种情况:
历史状况描述,无文字记载的内容;
解决某些问题和对未来发展的设想与愿望。
注意对城市各部门,尤其是政府首长的调查。
要有充分准备:内容明确,最好预先通知参加者;
参加人员要有广泛性;
要善于把握座谈会的方向。
4、文献查阅
主要有:历年的统计资料;
人口普查资料;
城市志(县志);
历次城市规划;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等。
5、类比
不同城市间的比较,两种类型:
同一区域内不同城市之间的比较,知道本城市的优势与发展潜力;
相同类型城市间的比较,可以提供参照。
四、研究方法
1、分析:就是要把问题一个问题一层一层地分解下去,直至可以具体操作(调查、研究、规划)。
通过分析,更深入地了解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本质。
2、综合:就是把分析后的成果进行汇总,重新还原成一个整体。
综合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特征,是规划师的最基本能力。
五、调查研究的成果
一套城市现状图;
一套现状基础资料报告。
并成为规划过程的出发点。
第二节区域环境的调查研究
一、城市化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必须为乡村人口相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辞海》认为,城市化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城市数量增加或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表现为城市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二是“将城市的某些特征向周围的郊区传播扩展,使当地原有的文化模式逐渐改变的过程”。
2、城市化水平
我的统计标准:
城市化水平=城镇非农业人口/ 总人口
我的发展:
1949年,%;
1982年,%;
1990年,%。
3、城市化水平的预测
(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相关
世界银行的统计
城市化水平(%)
33个低收入国家
260
17
63个中等收入国家
1400
45
4个高收入石油国家
12630
66
19个市场经济工业国家
10320
78
6个非市场经济工业国家
4640
62
(2)农业生产率提高,在我国尤其是粮食增加速度
(3)预测城市化水平的方法
递推法:参照以往城镇人口发展情况推算;
参照国外同类型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推算;
按国民生产总值发展速度推算;
按商品粮增长的可供量估算;
按农村人口转化的数量和可能推算;
按城市建设投资推算;等。
二、城镇体系与网络
1、城镇体系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城镇体系的内容包括三方面:
城市职能(通过城市性质表现):不同职能城市的数量和组合特征;
城市规模(以人口多少表示),不同规模的城市数量和组合;
各类各级城市的地理分布,相互关系等。
2、我国城镇体系的划分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依规模划分:
大城市(城市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
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一般而言,大城市作用大,影响地区范围大,数量少,仅分布在少数地点;
小城市作用小,影响地区范围小,数量多,分布比较普遍。
3、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4、城镇网络
以城市为中心结节,以交通线为骨架,以城镇体系为内容,以城乡之间交往为基础而形成的网状式空间实体。
三、城镇体系分析的层次
城市规划的编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