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
renshenɡdejingjie
【冯友兰】
【作家作品】
zuojiɑzuopin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哲学家。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直至去世。
曾任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2~4届全国政协委员,第6~7届全国政协常委。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北大教授冯友兰、张岱年
冯友兰与研究生
宗璞床前伺候老父
毛主席接见
青年冯友兰
老年冯友兰
哲学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考,是对宇宙、世界和人生底蕴的思考和认识。人是一种存在,这一存在包含了两个层面:肉身与灵魂,即物质与精神。人之所以成为人,关键就在于人具有灵魂和精神。人类对于自身的难以把握和无可奈何,便开始思索:我是谁?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这是人类和哲学面临的最根本和永恒的问题。
【知识卡片】
zhishikɑpiɑn
关于哲学
境界原指疆界、景象,自晋唐以降,译佛经者赋予它一种特定的含义,所谓“境界”,主要指意识活动中的主观感受;由此引申出某方面造诣的深浅,称为境界的高低,也即认识事物所达到的高度。艺术境界,更与主观感受和创造有不可分的联系。冯友兰是在综合诸多含义的基础上,运用“境界”一词讲人生哲学的。冯友兰的人生哲学中,境界是指由人的主观觉悟和了解形成的精神状态。
关于境界
中国禅宗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第二种境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第三种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语出:(唐·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苏轼《罗汉赞》) /(《五灯会元》)
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
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的阶段;
这是开悟到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
王国维之人生三境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整体感知
1、在冯友兰先生看来,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2、冯友兰所说的四个境界分别是什么?
3、请说一说这四种境界的含义?
4、这四种境界是怎么来划分的?
5、具体解释一下什么叫觉解?
6、一个人境界的高低与所做的事情有没有必然的联系?
人生的境界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