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设备管理
第一、设备
一、设备的概念
设备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生产工具,是企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有形固定资产的总称。
二设备的分类
1、按用途分类
1)、生产工艺设备
2)、辅助生产设备
3)、科研试验设备
4)、办公设备
5)、生活福利设备
2、按程度分类
1)、关键设备
2)、主要设备
3)、一般设备
3、按适用范围分类
1)、通用设备
2)、专用设备
3、设备在企业中的地位
1)、机器设备是现代企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也是企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企业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马克思曾形象地把机器设备称之为“生产的骨骼和肌肉脉管系统”
2)是企业固定资产的主体。
3)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局。
4)提升设备的技术水平是企业技术进步的一项主要内容。
第二、设备的管理
设备管理伴随近代大工业生产的出现而诞生,发展而发展。设备管理是指以设备为研究对象,追求设备综合效率与寿命周期费用的经济性,应用一系列理论、方法,通过一系列技术、经济、组织措施,对设备的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进行全过程(从规划、设计、制造、选型、购置、安装、使用、改造、报废直至更新)的全过程管理。
1、设备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
1)设备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基础工作。企业依靠机器体系进行生产生产中各环节和工艺要求严格地衔接、配合,生产的连续性和均衡性主要靠机器设备的正常运转来保持,只有加强设备,正确地操作使用、精心地维护保养、进行设备的状态检测、科学地修理改造保持设备的良好的技术状态,才能保证生产的连续、稳定运行。
2)设备管理是企业产品质量的保证,产品是通过机器生产出来的,如果生产设备特别是关键设备的技术状态不良、严重失修,必然造成产品的质量下降甚至废品成堆。
3)设备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产品优质高产、价廉物美有赖于设备,而且产品原材料、能源的消耗,维修费用的摊销都和设备直接相关,加强设备管理是挖掘企业生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4)设备管理是搞好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前提,设备技术落后和管理不善,是导致发生设备事故和人身伤害,排放有毒有害的气体、液体、粉尘,污染环境的重要原因,加强设备管理是为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创造良好的前提。
5)设备管理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以先进的装置和检测设备来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
2、设备管理的特点
1)技术性。设备是物化了的科学技术,包含机械、电子、液压、光学、计算机等多学科的技术知识,
2)综合性。包含了多种专门技术知识,是多种科学技术的综合应用。是工程技术、经济财务、组织管理三者的综合应用。是对设备一生各阶段管理的综合。涉及物资准备、设计制造、计划调度、劳动组织、质量控制、经济核算等许多方面的业务,汇集了企业多项专业管理知识。
3)随机性。为减少突发故障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损失和干扰,设备管理必须具备应付突发故障、承担意外突击任务的能力。这要求设备管理部门信息渠道畅通,器材准备充分,组织严密,指挥灵活,人员作风过硬,业务技术精通,能够随时为现场提供服务,为生产排忧解难。
4)全员性。现代企业管理强调应用行为科学调动广大职工参加管理的积极性,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所以设备管理迫切需要全员参与,只有建立从上到下所有员工积极参与的全员设备管理体系,实行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管理体系,才能真正搞好设备管理工作。
第四、全员设备管理
一、全员生产维修(即TPM:预防维修、生产维修、维修性工程)其定义为:
1、以达到设备综合效率最高为目标。
2、确立以设备一生为对象的全系统的预防维修。
3、涉及设备的计划部门、使用部门、维修部门等所有部门。
4、从领导者到一线员工全体参加。
5、通过小组自主活动推进PM(预防维修)
二、TPM的特点
1、全效率——追求设备的经济性,是“能盈利的PM”。TPM的目标是使设备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能有效地开动,消除由突发故障引起的停机损失。即设备的产品质量、产量提高、成本降低,保证如期交货,同时搞好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用较少的费用获得较大的效果产出,达到费用与效果比值的优化。
2、全系统——包括设备设计制造阶段的维修预防,设备投入使用后的预防维修、改善维修,对设备一生进行全过程管理。
3、全员参与——设备管理不仅涉及维修部门,也涉及计划、使用等所有部门。不仅与维修人员有关,从企业领导到一线员工都要参加,尤其是操作者的自主维修更为重要。
第五、设备的前期管理
1、做好设备的规划和选型工作,加强可行性的论证,不但要考虑设备的功能必须满足产品产量和质量的需要,而且要充分考虑设备的可靠性与维修性要求。
2、购置进口设备时,除了认真做好选型外,应同时索取、购置必要的维修资料和备件。
3、在设备到货前
南京如皋万豪臻品住宅项目策划例会活动策划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