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核能行业邻避效应及治理路径研究-环境生态论文
我国核能行业邻避效应及治理路径研究
文/李宏伟吴佩
邻避效应(Not-In-My-Back-Yard,简称NIMBY)是指居民或所在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以及采取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邻避效应事件主要集中在PX、垃圾焚烧、核能等项目上,其中核能邻避项目主要有:2011年6月,江西彭泽发生安徽望江民众、“反核四老”抗议彭泽核电厂项目建设事件;2013年7月,广东江门发生千人抗议核燃料工业区项目建设事件。其中彭泽核电厂项目暂停建设、广东江门核燃料工业区项目已停建。核能行业邻避效应产生背景
后福岛时代核能发展态势
2011年3月12日,日本发生福岛核事故,世界核电各国也系统研究和讨论各自核电体系,有的宣布弃核,如德国宣布2022年前完全放弃核能:但多数核电大国如美国、中国、法国、英国却均未改变积极发展核电的战略,世界多数国家在加强核安全国际合作方面已基本形成共识,全球范围内新一轮核电复兴将是整体趋势。
我国核能的发展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也正式迎来了新的发展“春天”。截至2015年7月,我国核电在建及在运容量约5000万千瓦,根据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到2020年我国核电在运机组要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将达到3000万千瓦,因此还存在3800万千瓦的缺口。“十三五”期间有望保持每年开工6个左右机组,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核电将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当前民众对核能项目的态度
核能行业一直被公众认为是非常神秘和极具专业性的,公众参与不高、信息透明度不足。然而,核电站一旦发生事故,却对人体、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前有三哩岛、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警示,今有福岛核事故的恐惧,导致多数公众对核能利用持反对态度。
2010年6月,《南方周末》联合腾讯网做了一份有关“民众核电态度”的调研,总计收到50672张投票,调研结果显示,民众对在家门口建核电项目的反对情绪强烈,绝大部分民众最担心核事故的发生,超过半数民众认为政府的宣传不足采信,并认为公众参与未发挥有效作用。
福岛核事故后,民众对核电项目变得更为敏感,《新京报》所做的专项调查显示:77. 4%的人高度关注日本核辐射事件,70. 8%的人担心核辐射扩散至我国;%。
核能行业邻避效应产生的原因分析
安全之忧
一是安全风险及国外核事故加大民众恐惧感。一方面,虽然管理方和专家反复强调核能项目运行原理的安全,但国外多次核事故却让公众“谈核色变”。如彭泽事件中,望江民众反核的最主要原因是与之相邻的10千米内,是该县农业高产区、工业集中区和人口密集区,核电站的建设会给其生命安全与生活环境带来一定风险。加之2011年发生福岛核事故更是加剧了人们的恐慌。彭泽核电项目2010年就已着手建设,并未遭到显著质疑,但次年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方才发出大规模的反对之声。
二是“风险社会”背景下,民众风险意识过度。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飞机坠毁、化工厂爆炸、动车脱轨、地震洪水等各种灾害逐渐增多,导致公众过高估
我国核能行业邻避效应及治理路径研究-环境生态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