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源远流长的中国气象学史Meteorology History in China
1
“轩辕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天雾三日三夜,昼昏。大舜四十七年多陨霜,不杀草木。”——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系战国时人所写,书中所言殷商之前的历史事迹多系传说之言,故不足信,而有信史记载之气象纪录及地下出土之材料,供我们追寻和研究者,则自殷商时代始有之……
2
中国之“气象”
中国古时已有“气象”及“气”之用语
列子天瑞有云:“大易者,末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高氏十史又曰:“太象,气象未分。太初,气象始萌。太始,气象初端。太素,气形变质。太极,形质已具然,元气之始也。”
所言“气象”,乃泛指一个时代、地域、群体或者一个人之精神形态之外露,并非专指大气现象。
今日所使用气象学一词系源自古时之“气”字,即节气和物候合成之气候一词,古人以候者乃须有一段时间等待之意,用之于预告风和雨,即称为候风和候雨或占风占雨,故多占侯之术与文献传世
3
中国之“气象”
测候成为早期气象学的代名词之一
《测候丛谈》是较早的近代气象学译著。测候本用来专指气象的观测,但这里的“测候”则“专考天学之变化,其理原非甚深,惟因地球每年绕日行一周,以成四时,而每日亦自转一周以成昼夜,是以寒暑殊焉,燥湿变焉”
在近代气象学著作中,更多以“气学(汽学)”命名
“气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879年黄遵宪的著作中,但作者并未解释这一学科的定义。从19世纪末出版的《气学须知》对气学的定义看:“空气非虚,而实有其质也。将此各事考论证明,是谓气学”,气学主要为大气物理学内容。大气物理学是气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进入20世纪后,随着气象观测资料的增多和理论上逐步成熟,气象学才逐步完善并成为地学中与地理学、地质学并列的三大主要学科之一。
出现了一些以“气象学”(或“大气物理学”)命名的著作,如西师意译的《气象学》、余宗农编译的《气象学》(又名《大气物理学》)、狄克逊的《气象学》、李松龄的《气象学》等等。同时以“气学”命名的气象学著作仍然存在,如1914年出版的译著《气学通诠》
4
殷商时代(前1766—前1122)
气象学思想开始萌芽,并已有气象纪录和风信的观测
公元前14世纪中国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求雨的卜辞和风、云、雨等天气现象的记载。
公元前1217年中录。
5
周朝(前1122—前722)
开始把天文与气象结合起来,对各种天气现象加以解释。并观测自然界现象,以预测天气
易经暗示我们气候变化有周期性
山海经再度记述四方之风名
尚书开始把天文学和气象预测结合在一起,并说明四方之风
尔雅对一些天气现象加以解释
周朝初年的一次激烈风暴纪录
诗经对一些天气现象加以合理的解释,并根据自然界现象之观察来预测天气
周朝的气候纪录
6
春秋战国(前722—前221)
开始有八种风向的区分以及云状的分类。节气和物候的内容也更加丰富
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中国《夏小正》介绍各月物候。
公元前5世纪~前3世纪《黄帝内经·素问》有气象与疾病关系的内容,并述及云、雨的生成。
公元前4世纪中国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天文气象杂占》上有云、晕等图谱
公元前3世纪中国《睡虎山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田律》记有向朝廷呈报雨泽的规定。
7
秦汉(前221—220)
完成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开始有湿度的观测,并发明铜凤凰和相风铜鸟
公元前2世纪《淮南子·天文训》载有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
中国已有相风鸟等风向器。
中国《逸周书·时训解》载有七十二候。
公元1世纪中国王充在《论衡·雷虚篇》中指出雷电的季节性特征。
8
秦汉(前221—220)
三輔黃圖卷之二建章宮中所記載的銅鳳凰
9
三国及晋朝(220—420)
悬土炭测验空气的湿度,以预测晴雨。继续使用相风铜鸟
蜀志记载积雨云
占局部区域风雨的方法
利用现成器物以预测风雨—积灰以预测风之将起,悬土炭以预测晴雨
物理论论水文循环原理
荆楚岁时记第一次记载二十四番花信风
姜岌观察日出日没景象,发现大气折射阳光的现象,并给予正确的解释
南越志首次称台风为飓风和惧风
10
读史明智感悟气象万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