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小空间:写字楼阶层的诞生与新都市文化许苗苗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中国论文网
随着人类都市化进程的展开,空间便成为后现代思潮关注的一个焦点,特别是自1974年列斐伏尔的著作《空间的生产》出版以来,关于空间的产生及其所遵行的资本和权力规则一直是后现代理论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空间化俨然成为一种可能。综观都市学以及空间理论研究的历史轨迹与发展趋势,着眼于整体性、社会性与思想性的宏观研究颇为丰富,但着眼于城市化进程中某一特定空间的形成这样较微观的探讨则显得有些缺乏,《大都市小空间:写字楼阶层的诞生与新都市文化》就是这样一本书,文学青年出身的许苗苗以其感性的笔触,全方位向我们展现了当代城市生活中一个典型的空间类型———写字楼。
为了展现写字楼空间的不拘一格,作者首先从一个较为关键的概念“写字楼阶层”入手。作者认为“那些在写字楼里工作、受写字楼文化影响、具有写字楼化特点,因而以写字楼为区别身份的标志的人群被称为‘写字楼阶层’。”(P129)以此为出发点,虽然作者一再力图撇清“写字楼阶层”与“白领”之间的关联,但笔者以为,两者之间的联系实质上多于其区别,或者说,“写字楼阶层”特指蜗居在写字楼上的人,从职业和社会地位来区分,他们之间的大部分仍然是外延缩小的白领,以“写字楼阶层”为新都市文化研究的对象,作者实则巧妙地取了两者的交集,从而将最具现代都市意义“物”的因素(写字楼)和“人”的因素(年轻白领)结合起来,理所当然,“写字楼阶层”被贴上“中国新都市文化代表阶层”这样的标签也应该不足为奇。同时,以空间命名是社会阶层划分的常见方法,以北京为例,从古老的“皇城根民”到当代京都的“写字楼阶层”,类似称谓的变化,不仅反映出时代和社会阶层的变迁,同时也历史地表明物对人的影响总是大过人对物的影响。然而关键的是,许苗苗认为,作为都市典型建筑的写字楼,一方面是对传统、权威、封闭“办公楼”的反驳,另一方面又是西方商业社会东向渐进的自然结晶。因此,在她的眼中,于此基础上诞生的“写字楼阶层”自然而然是与当代消费社会相媲美的、能体现金钱面前一律平等神话的新都市人群。
当然,纯粹以空间来命名一种社会阶层,所冒的学术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这种空间是否独特、能否明显区分于其他空间?二是生活于这种空间的人必须以此为界限,能否产生独特的、不同于其他阶层的心理倾向、文化结构以及生活方式?以此为逻辑,为解决第一个问题,书的前两章通过阐述写字楼在都市空间的形象、写字楼在城市文化中的位置以及写字楼空间意义的解读等内容,作者用饱含感情的文字展示了写字楼在现代都市社会中的风骨。平心而论,作为中国新都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写字楼无疑是这个时代都市最具自我意义的重大空间之一,楼群越建越高,与《清明上河图》所描述的汴梁不一样,当代京都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高度上,这是因为在都市三维的世界里,人口爆炸早已让城市的长度和宽度失去延展的可能,只剩下高度,也只有高度才能让当代都市成为都市。有些不一样的是,高耸入云的楼群,在蒋原伦教授的眼中显得“张牙舞爪”(代序,P1);在许苗苗的笔下,则被积极地表述为“这种较量是友好的,拔地而起的高楼给人一种昂扬向上、永不懈怠的感觉,正与当今蓬勃发展的经济态势相符”。(P3)
为了阐释一定的空间特征能够产生特定的心理结构,从第三
写字楼空间中的那些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