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生气通天.pptx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2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生气:人的生生不息之气,生命活力。
通:有相通、相应之意。
天:指自然界。
本篇主要阐发了人身之气与自然界相通、相应的道理,故以“生气通天论”名篇。
[篇解]
《素问直解》:“生气通天者,人身阴阳五行之气,生生不已,上通于天气也。”
、病理及其临床意义,阳气与阴精的相互关系。

、薄厥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熟悉风、寒、暑、湿外感邪气致病特征。
“生气通天”的意义。

[学习要求]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1]、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2],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一、人与自然界相通应
、九窍:九窍亦为九州之义,九州可视为衍文。
,其气三:五,指五行;三,指三阴三阳。意为自然界的阴阳化生木、火、土、金、水五行,衍生寒、暑、燥、湿、风、火三阴三阳六气。
[原文]
“生气通天”之理
1.“生之本,本于阴阳”,人的生命由天地间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化生。
。人之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之理相通,深受寒暑燥湿风火三阴三阳之气的影响。
:养生要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做到“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则健康长寿。违背这一规律,则疾病丛生而短折寿命。
【理论阐释】
阳气者,若天与日[1],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2],卫外者也。
二、人身阳气的重要性
:《吕氏春秋·贵直》高诱注:“与,犹用也。”若天与日,谓阳气在人身的重要性,犹如太阳在天空中的重要性一样。
:因,顺应,依顺。言阳气顺应其上升外越之性,而具有温煦机体、推动生命活动、防御外邪的作用。
[原文]
本节把人之阳气比作天体中的太阳,据此可见,人之阳气具有天阳之气的诸多特点和功用。人通体之温暖,五脏功能之运转,津液之气化,对外界虚邪贼风之抵御,均赖阳气的温煦和推动。可见,人体的阴阳二气共同作用之中,阳气起着主导作用。
阳气的重要性
理论 阐释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1],为肿。四维相代[2],阳气乃竭。
:此指风。
:四,指四时不正之气;维,维系;代,更代。意为寒、暑、湿、风(气)四时邪气维系不离,更替伤人。
三、阳气失常为病
(一)寒、暑、湿、气(风)伤阳致病
[原文]
寒、暑、湿、气(风)伤阳致病
理论 阐释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暑邪伤人(阳暑):邪热内盛,迫津外泄则多汗,伤及气机则喝喝而喘,扰及神明则神昏谵语。
暑月感寒(阴暑):寒气外束,阳热内郁,故高热;汗出则阳气得以舒展,故热退身凉。
卫阳主司肌表,有如户枢一般开阖运转自如,若人之作息毫无规律,则易受寒邪侵袭,寒邪侵袭则卫阳之气上浮而与邪气抗争。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
湿邪重浊,阻遏阳气,清阳不升,故头部昏沉如裹;
湿邪郁而化热,留连筋脉,筋脉失养,故或为挛急,或为痿弱。
因于风,为肿
风客肌腠,阳气受损,营卫郁滞,则发肿胀。风性轻扬而疾速,故肿多猝然始于头面,次及四肢、全身。皮肤虽肿而无水病之鲜泽,往往兼有瘙痒症状。
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1]。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2]。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3]。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二)煎厥、薄厥、偏枯、痤疿、疔疮等
:古病名,指因过劳加以暑热,致阳气亢极,煎熬津液而气脱昏厥之病。
:古病名。指因大怒迫使气血上逆所致的突然昏厥之证。薄,迫也。
[原文]
:古病名。以半身不遂,患侧渐致枯瘦为主证。

生气通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3
  • 文件大小207 KB
  • 时间2018-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