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
公共管理学院
戴胜华副教授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第二节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与科学基础
第三节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离不开自然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马克思明确地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主张依靠积极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性。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所谓自然生产力,是“不需要代价的——未经人类加工就已经存在的。”如气候、水分、土壤、森林、矿藏;社会生产力是在自然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人的劳动制造出来的。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它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马克思说:“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比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美索不达比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今天这些地方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储藏库。
恩格斯在总结了人向自然索取的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料的结果,但是以后和再以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他强调指出: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
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自然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实质上是人与人的问题、人与社会的问题。不改变社会环境,就不可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在于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强调:在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里,“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
1、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
2、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3、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
4、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
生态自然观专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