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主讲人:谢章莲
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教材:
《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02年7月版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03年7月版。
参考书目:
:《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重实践
、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重理论
关于本课程学习要求及安排
(一)关于本课程的性质
是赣南师范学院师范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课。
(二)关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①通过本门课的学习,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
②初步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观念,具有一定的教育意识。
③具有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和现代教育思想提出和分析教育问题的基本能力。
④对教育实际和教育实践有一定的了解。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学“教育”的定义及其要素;了解“教育”的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识记20世纪五种主要教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认清高校师范生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材处理:重点讲解“教育”的定义、“教育”的三个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20世纪主要教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讲教育是什么
《人生圆桌》里不同学者关于“教育是什么”的看法:
李公明(历史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到专业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也就是使他真正成为他自己。
何怀宏(伦理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和成功的标志,是要使人们能够自我教育。
雅斯贝尔斯: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金盛华(心理学):教育在于提供经验,实现潜力。
杨东平(哲学家):教育正如书生,常有“百无一用”之讥,……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东西都忘记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
杜威:“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及其起源
(一)日常用法:作为过程; 作为方法; 作为社会制度。
(二)词源:(英语)引出,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隐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汉语)从教学到教育。
(二)“教育”的词源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文字解释;甲骨文中“教”与“学”的写法及其意蕴。
总之,我国古代把教育解释成“劝人为善”。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上天所赐予的称作性,顺从和发扬本性称作道,把道加以修明和推广,叫做“教”。即,修道即为教育)。《荀子· 修身》: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孟子· 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Education 源于拉丁文“educare”,指“引出”的意思,即教育是指引导儿童使之得到完满发展。
夸美纽斯:教育是生活的预备
裴斯泰洛齐: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
涂尔干: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
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
二、教育的定义
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
是一个耦合的过程,将个体与社会的需要很好地统一起来;
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促使”;
强调了教育的社会性。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