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独创性说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我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新疆医科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规定。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月日
导师签名: 时间: 年月日
前 言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较常见的一种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冬春季多发,好发于 2 岁以内小儿,尤其是 6 周至 6 月的婴儿。以小气道上皮的急性炎症、水肿及坏死,粘液分泌增加及支气管痉挛为特征。临床上以下呼吸道梗阻致喘憋为特征[1]。研究表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鼻病毒(RV)、人类偏肺病毒(HMPV)、人 Boca 病毒(HBoV),在毛细支气管炎中检出率较高,而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脲原体、肺孢子虫等病原体也是毛支较少见的病因。
婴幼儿期呼吸道病毒感染是诱发婴幼儿喘息的常见原因,可作为哮喘发病的启动因子,与哮喘发病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日后反复喘息与哮喘的发生率分别为 68%和 3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国内文献报道长期随访观察结果,-%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展为哮喘,远远高于我国儿童哮喘的自然患病率(%-%)[3]。目前关于毛支后哮喘的发病机制有以下 6 个:1. Th2/Th1 免疫应答失衡机制[4]:它与抗原提呈系统( APC)的功能状态及其所分泌的调控细胞因子的平衡紊乱有关。 是 APC 分泌的,它们的缺乏可导致持续性 Th2 免疫反应,导致日后哮喘发生[5]。正常出生后的新生儿免疫系统的发育尚未成熟,由于 APC 不成熟使 Th1 选择机制失效,在抗原提呈阶段,IL-1 产生很少,因缺乏有效的 Th1 分化刺激因子导致倾向于 Th2 的细胞反应,尤其在婴儿早期如果受到环境因素
(病毒感染或变应原刺激)的影响,可使 Th2/IgE 反应永久存在,引起免疫记忆局限于 Th2 亚群,从而使这些婴儿易患变态性疾病和哮喘。。如巨噬细胞炎症蛋白-Ia 、IL-8 的分泌增加,对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具有显著趋化和激活作用,因此促进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的发生。(ECP):嗜酸粒细胞(EOS)在气道内浸润活化,释放 ECP,引起上皮损伤,使其失去保护屏障,抗原直接到达粘膜下层激活炎症细胞,参与气道高反应性[6]。 CySLTs (半胱氨酰白三烯)是病毒感染相关喘息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炎性介质,被作为治疗毛支后病变的靶物质。 CySLTs 可使平滑肌收缩使气道阻塞,并刺激支气管壁粘性液体分泌增加,降低纤毛的清除能力;可使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转运间质大分子,致蛋白质和水分漏出使粘膜水肿,为血浆蛋白衍生物的炎症介质的释放提供基础;可促进气道结构细胞(上皮细胞、支气管平滑肌细胞等)的有丝分裂,促进杯状细胞增生,胶原沉积、上皮下层纤维化,从而使气道重构;可趋化嗜酸细胞,促进其浸润作用,使气道处于高敏状态。也就是说 CySLTs 诱导了气道嗜酸粒细胞的聚集活化,而嗜酸粒细胞的浸润又能产生更多的 CySLTs,从而使气道炎症延续和放大倍增[7]。(调节性 T 细
胞):目前成为免疫学研究热点。Treg 包括 CD4+、CD25+-T 细胞、NK-T 细胞等。 CD4+、CD25+-T 细胞活性降低可引起自身免疫性和变态反应性疾病。在正常情况下, 变应原的 TH2 应答受 CD4+、CD25+-T 细胞的抑制。当感染后,它对 Th2 细胞介导的气道炎症反应的负调节作用降低,导致 Th2 优势。故认为 CD4+、CD25+-T 细胞在免疫系统平衡中作用重要[8]。:此机制可能与毛细支气管炎发展成儿童期哮喘高度相关。病毒感染后使上皮细胞、炎症细胞释放 P 物质使其受体表达增加,NGF(神经生长因子)刺激 P 物质的产生和上调 P 物质受体在各种浸润细胞中的表达,从而激发一个新的严重循环,引起长期的异常调节,产生气道炎症及高反应性[9]。
哮喘是由多种炎性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疾患。这种慢性炎症可导致气道反应性增加,出现可逆性的气流受
孟鲁司特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随机对照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