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今后20年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心律失常
发病率可能翻一倍
心力衰竭
心脏性猝死
冠心病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冠心病是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
心律失常为冠心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是冠心病猝死的重要因素
VT/VF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冠心病列为首位
冠心病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死亡病例中,一半以上为猝死。
80%-90%猝死由室性心律失常所致。
室颤/室速最常发生在AMI发病4小时之内。
心律失常患者随年龄增加,院内死亡率和猝死率增加。
心肌梗死后,复杂性室性早搏与猝死的关系
冠心病患者的心律失常类型(按病因分)
突发心律失常(猝死):急性心肌缺血。
再灌注心律失常:室性,房性?
慢性心律失常:慢性心肌缺血,心衰。
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机理
电解质
毒性物质
解剖/电异常
心肌病变、梗死后
离子通道异常
缺血缺氧机械牵拉
自主神经
体液因素
(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
药物
VT/VF
危险因素(高血压、年龄、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
动脉粥样硬化、左室肥厚
心梗
AF
心衰
脑卒中、死亡、其他事件
1. 心梗急性期室律失常电生理机制
肌细胞坏死
心肌缺血
膜电位丧失
细胞外高钾
周围受损细胞
微折返
非均质传导
无固定途径折返
单形性VT
多形性VT,VF
部分除级
传导减慢
代谢异常
乳酸
氧自由基
2. 再灌注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
细胞间质乳酸、K+、毒性代谢产物
再灌注冲洗
后除极电位
触发活性
自律性
受损心肌细胞
慢反应型细胞
MI后能诱发VT的基质可保持15~20年之久
VT基质为
MI区内存活心肌细胞裂隙分布和功能异常
在MI区细胞外记录显示碎裂电位,为岛状分布细胞群的除极电位
这些除极电位传导缓慢、不连续,构成梗塞区折返
因此陈旧性MI的VT来自折返机制,诱发的VT 80% 表现为单形性SVT,20%表现多形性SVT
冠心病心律失常治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