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如人生
《日出》
曹禺
组员:
晁洪昆、
李翀、
张敏、
黄湘云、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道德经》
“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不足者”备受侮辱。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湖北,生于天津。1923年入南开中学,1928年因成绩优秀直升南开大学。次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3年,创作了第一部话剧《雷雨》,便引起了轰动。1934年,又他作了《日出》。之后,他相继发表了《原野》、《蜕变》、《北京人》等。
作者简介
剧情介绍
《日出》是以 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剧作选取了一个豪华大饭店和一个三等妓院作为强烈对比的场景,前者写知识女性陈白露在婚姻破裂后,带着丈夫——许光夫留下的诗集《日出》孤身沉沦在都市中,以美貌靠银行家潘月亭的供养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身处于潘月亭、黑社会头子金八、富商遗孀顾八奶奶、妓院流氓黑三等各色社会渣滓的包围中。
剧情介绍
后者则环绕着妓女翠喜以及一个被卖到宝和下处的女孩“小东西”的命运,揭示了人间地狱般的黑暗。当罪恶的大厦坍塌后,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东西”、黄省三等人都难逃悲惨命运。陈白露也最终在黑暗势力重压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当时陪伴她的只有诗集《日出》的诗句:“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而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
戏剧结构
《日出》
《日出》故事结构原型
《日出》没有习惯上那种完整的曲折的文学故事。曹禺说:“我想用片段的方法写起《日出》,用多少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即第一段《道德经》引文内‘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所谓‘结构的统一’也就藏在这一句话里。”
以道教真经《道德经》中一句极富表现力的话来结构统领全剧,这让我们想起弗莱说过的一段话:在戏剧中,“某些主题、情景和人物类型从阿里斯托芬时代直到我们今天都几乎没有多大变化地保持下来,我曾用‘原型’这个术语来表示这些结构单位。”
如果说,“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是文学作品从老子时代一直沿用的一个主题,那么我们可以说这里已经找到了“日出”结构的宗教经义原型。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说文学作品的原型应该是潜在的,作者在表现原型意义时不是有明确目的的过程,而是不经意的,有意无意的或潜意识的行为。
戏剧性
《日出》
粉煤灰 脱硫石膏 矿渣复合胶凝材料性能初步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