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用书的体会—袁婷婷
研读教师用书的体会
每学期伊始,总有薄薄一册教材在手,这本汇集了许多教育大家智慧的册子怕是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了。那我们该品味些什么?如何品味?现在我根据我体会来谈一些做法。
读教材第一步:初品脉络,把握大局。
我认为要教学生“所以然”教师必得“知其所以然”。数学知识相互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环环相扣。教师的眼光如若只局限于本册内容,而不了解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这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是非常忌讳的。
那么如何从整体上来把握呢?我认为应纵观教材,深研教参。之所以安排先教材后教参,是因为希望教师并不仅仅是一个照本宣科的角色,而是一个具有自己思想的、富有独创性和个性的教师。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思考时不受教参限制,从而产生更多的具有挑战性的,富有个性的想法;同时经过自己思考过的内容在研读教参时能融会贯通,记忆更为深刻,收获也必将会更多。另一方面这样可以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因为教参包含的是编者所思所想,那些经过教育专家们深思熟虑,考虑周全的分析和建议将为我们带来最全面最深入的资讯。
拿到教材教参后,我会做如下工作1、看目录,了解本册教学内容,知识体系;构画简单的知识体系图。2、请上一学年教学过的老师讲一讲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谈谈他们教学时的一些困惑和设想并进行双向的交流。3、做下水作业。数学教材中总是有着大量的练习,这些练习向我们展现着编写者对教学内容如何进行巩固、拓展一些想法。做一遍,会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些练习的不同层次安排,其内在的思维含量,在教学时能运用得更为得心应手。4、在自身对教材进行梳理。
读教材第二步:细品经典,专业提升。
1、学期始分块研读,防患于未燃。
经常教学生“学问学问,边学边问”,研读教材也是如此。对教材全貌有一定了解后,再进行教材的分块研读。通常的做法是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他们”即把自己想象成学生,对本册的重点内容进行细细品味,对于一些经典课例进行反复揣摩,想象课堂生成,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进行逐一分析和讨论。象对“乘法和除法(二)”的内容研读,我认为存在如下问题:由于现数对乘法知识的编排体系和《课堂作业》以及课外练习的原因,学生对本单元将要学习的乘法大部分已掌握,学习时容易出现倦怠。决定采取如下的教学措施:1、根据学生实际掌握情况调控进度、练习量;2、基础练习可以形式多样,避免重复练习;同时注重练习的思维含量;3、把本单元重点放在“倍的认识”及除法上。在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后又作如下补充:1、教学时可变教师教为学生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既然基础知识已掌握,可注重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2、乘法口诀的记忆还是应该成为重点,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练习背诵,找规律;3、“倍的认识”作为难点,在教学
读教师用书的体会—袁婷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