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道 仁波卿开示.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道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教务长丹迥·冉那班杂仁波切开示
( 上编)
〖目录〗
道一:全圆道教授 1
道二:谈空性与密宗仪轨 2
道三:法与不是法 2
道四:法的深浅,与法本身无关 2
道五:要善于回向 3
道六:皆快快成就,也慢慢成就 3
道七:什么是实修 4
道八:适用于所有教派的修法 5
道九:仪轨的作用 5
道十:要有三慧 5
道十一:口诀 6
道十二:七支供养 7
道十三:供曼达 7
道十四:发心为大乘命根 7
道十五:戒及犯后如何还净 8
道十六:忏“性罪”须有“四力” 9
道十七:应受戒 9
道十八:一切往生破瓦法之根本(大乘五力) 10
道一:全圆道教授
须大乘小乘兼备,显密圆融,互为助伴,而于整个成佛修行道次上,毫无颠倒,次第不乱,成为一补特伽罗迅速成佛之教授,就是全圆道教授。
若重大轻小,尚显谤密、重密轻显,抱着祖师偶一语录教授,抱残守阙,未能与一切显密经论相配合者,则非全圆教授也。
例如,密宗是为迅速成佛之法,但修密时若没有依显宗空性说法修习,是否仍是成佛之道?——问题来了,拿着上师传的大威德仪轨也好,拿着十六世大宝法王仪轨也好,拼命地一遍又一遍的修,请问你,你修的时候有努力配合空性修习吗?如果没有的话,那是在修成佛之道吗?又,修的时候虽有稍微想一下子——哦!本尊或上师之化空有如热气在镜上,逐渐地模糊而消失——这在修成佛之道吗?
这些问题,我们曾经想过吗?
此次,因三个因缘:一、是网站上有人不断强调修行须依祖师口诀、祖师教授而修,然什么是祖师口诀,什么是祖师教授,却说不出所以然来;二、连自他换,我辈凡夫当修不当修(即前日网站上谈,止贡大德头痛事与凡夫当不当修自他换之事),许多台湾人都无法研判考虑应修或不修,可知台湾的金刚乘方面表面上兴盛,实际上有如空中之花,虽茂盛但无根也;三、网上有人问,有没有四个教派皆是同样的教理,当然有,但许多台湾人自陷于门派之见而看不到。
因为这三个因缘,故想写一些“许多台湾金刚乘信徒没有的基础观念”,名之曰“道”,将是一系列的小短文,它当然不可能是一系列的介绍道的过程的东西,只是专提台湾金刚乘信徒没有的观念、或台湾特有的怪异观念而已。
道二:谈空性与密宗仪轨
学密的人要有显教的基础,是台湾密宗信众都同意的。为何学密宗要知显教的道理,理由非常的多,兹不多说。但我要举出许多台湾人的毛病——就是只修密、不修显,其为了追求密,不断灌各种不同本尊的顶,如儿童收集不同的卡片一样,这是重大的错误。错误何在?倒不是一般台湾人粗浅的想到“印度人修一个本尊就成就,西藏人修一百个本尊,没有一个本尊成就”(同理,台湾人修一千个本尊,没有一尊相应成就)。
而是:“密宗生圆次第,为迅速成佛之法,然生圆次第,皆不离空性而修,若不修空性,专修生圆二次第,即非成佛之道”(宗大师言),须知生死根本是“无明”,无明就是颠倒境执自性成就之我。除了努力于断此执着外,其它自诩为甚深之法,举凡气脉、明点、或修想无想无念无分别,不作意本来如此,或修自身成本尊等等,“皆于我执任何亦不损也”,因为这些与“无我”丝毫尚未接近,何能损我执?
简单来说,如果花时间在灌不同的顶,不如将那个时间,用来听闻显教空性的教理,而显教空性的教理,立即在本尊仪轨的修持上可以运用。没有配合空性修密宗仪轨,根本是外道,根本不是成佛之道。
道三:法与不是法
博多瓦说:“能去烦恼为法,不能去烦恼者为非法。”
如果大威德、上乐金刚法、中阴文武百尊、大圆满等等虽极尊贵,但不能去你的烦恼,那么对你来说,就不是法,能去你的烦恼的法门才是你的法。
要追求法,不要追求不是法。
道四:法的深浅,与法本身无关
法的深浅,不在于法的本身,在于“学法之人”。
昔阳衮巴说:“一般人皆好高鹜远,学低下者则心不乐,学空性法、空义谛皆为此而喜。但此诸法,每与情器量不合,虽密乘圆满次第亦无意义。不在所修之法的深广,唯在于能修法之众生,须为圆满的众生。于所修法,虽夸为千金马价,但对于不能修习的人而言,实在不如死狗的价钱。所以我所修的法,仅仅是死无常、业果诸法而已。

帕崩喀大师多次叮咛,学法至密集金刚法,算是深广稀有的了,但如果没有舍此世心,则不能谓为甚深稀有之法,其发心仅为此生名闻利养,如何是深广稀有呢?
大德卓·位奢贡波说“虽修至密部之王密集金刚,而未生死无常观即为浅,若已生起死无常观,仅修学入法之三皈依即为深。未生无常心而好高鹜远登者,如堕险处。”
道五:要善于回向
近日网站上有人谓昔止贡大德,回向众生恶业成熟己身,而有头痛等毛病。事实上,因果甚深,此事我难以谈论它,但不善于回向确实会替自己惹麻烦。
历代传承诸师,皆教导要善于回向,要如何善于回向呢?
历代传承诸师曰:无上回向有三:一、是

道 仁波卿开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静雨蓝梦
  • 文件大小82 KB
  • 时间2018-05-2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