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霉素与地塞米松联合治疗颌面部静脉畸形.doc平阳霉素与地塞米松联合治疗颌面部静脉畸形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本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龄7~62岁。均按Mulliken等[1]血管性疾病的生物学分类标准的静脉畸形来选取病例,根据病史、体检和彩超检查确诊为静脉畸形。病变部位:面颊部13例,舌部6例,唇部12例,颌下6例。 cm× cm, cm× cm。B超表现为不均质的低回声腔隙;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流速低;体位试验、穿刺试验呈阳性。
治疗方法
术前进行常规检查,排除全身恶性肿瘤、严重心脑血管和肝肾疾病及药物过敏史,无异常者可进行治疗。注射液配制:平阳霉素1支(8 mg,天津太河制药有限公司),地塞米松1支(5 mg),利多卡因5 mL(2%)备用。局部常规消毒,抽取配置好的注射液1~4 mL。操作步骤:将5号针头垂直刺入病灶,回抽有血性液体后即可将药液缓慢注入病灶各窦腔内,至病灶表面略为发白、肿胀。注射后用无菌棉压迫针眼2~3 min,防止药液流出。注射时和注射完成后继续按压病灶周围5~10 min。术后3 d内,病灶局部可出现肿胀或轻微疼痛, 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消退。对病灶较大者,可由病灶边缘进针。2 周复诊,未愈者可重复注射一次,直到病灶消失。3次为一个疗程。平阳霉素一次最大剂量成人不超过8 mg,地塞米松不超过5 mg。本组病例最少注射1次,最多注射5次。
疗效判断
①治愈:病灶完全消失,功能形态正常。②基本治愈:病灶基本消失(缩小2/3以上),无功能障碍。③有效:病灶明显缩小,但缩小不足2/3。④无效:治疗前后病灶无明显变化或复发。
结果
本组共37例,治愈25例,基本治愈6例,有效6例,无效0例,无发热病例。随访6~18个月,无不良反应发生,无复发或加重。
2 讨论
临床上治疗血管性疾病的常用方法有手术切除、冷冻、硬化剂注射、激光等,但由于口腔颌面部的解剖关系复杂,功能特殊,疗效均不太令人满意。静脉畸形为低流量性血管畸形,经皮穿刺硬化治疗为低流量性的血管畸形的首选疗法。传统的硬化剂治疗首选5%鱼肝油酸钠作为硬化剂,其注射后有局部疼痛、肿胀明显、组织坏死,大剂量可引起红细胞溶解等,所以临床应用受限。有文献报道,平阳霉素对静脉畸形的治疗效果优于鱼肝油酸钠[3]。平阳霉素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抗肿瘤抗生素,具有抗肿瘤活性强、不良反应少、对骨髓和免疫功能无明显抑制作用的特性,临床可用于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瘤体内注射,不会引起溶血反应,不会损伤或破坏周围正常的组织结构。静脉畸形具有正常血管内皮细胞更新的非真性肿瘤,病灶内注射平阳霉素,能够与血管内皮细胞DNA结合,引起血管内皮细胞DNA链的断裂,从而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代谢,使血管内皮细胞水肿、变性、增生,发生无菌性炎症,促进其变性、坏死,管腔纤维化、消退,最后导致血管闭塞。有报道称,平阳霉素对血管畸形的治疗效果与其剂量浓度和内皮细胞持续接触时间呈正相关[4],因此注射硬化剂时应持续按压病灶5~10 min,以阻断病灶与周围血管的沟通,延长作用时间。
平阳霉素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发热、过敏等。单独使用平阳霉素约有44%可出现发热,可能与激发机体内热源的释放有关,而地塞米松在体外实验中被证明能抑制内源性致热因子的释放,从而可预防或减
平阳霉素与地塞米松联合治疗颌面部静脉畸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