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巩固上节课老师点到的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议的词语
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老师层层设疑,共同讨论本文的主要内容
把握判断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等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
用最快的时间找老师所提问题的答案
教学过程:
检查上节课所接触到的实虚词
(1)本文中古今异议的词
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古:用来……的凭借今:因果关系的连词
从而古:跟从并且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因此就
(2)本文中的词语或用现象
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用作意动“以……为师”
(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孰能无惑(谁)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
是故无贵无贱(因此)(无论,不分) 犹且从师而问焉(尚且还)
圣人无常师(固定)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导入新课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洛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说起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文风,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热情鼓励和指导后生写作古文。《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本文到底是什么样社会风气的产物。它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合作探究
此文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这样的信息?
学生回答:第四自然段
师:那么我们齐读一下本段
生齐读
师:哪位同学能翻译一下?
生举手发言
师标出文中的重点实词,进一步引导学生疏通文意。
重点理解:
好古文好:喜欢
余嘉其能行古道古道:古人从师之道。
不拘于时被动句不受世俗限制。
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篇流放千古的名篇佳作呢?
老师提示学生从本段筛选信息点
学生回答:(1)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2)不拘于时,学于余
(3)余嘉其能行古道
(三)文章结尾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古道”就是古人的从师之道,那么古人的从师之道是什么?能否从课文中找出。
老师提示学生从第一第三两个自然段中寻找。
提问不同的学生,让其发表各自的见解,最后归纳总结: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圣人无常师
(四)古人如此重视学习,那么古人择师的原则是什么?
同学们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述说第一三两个自然段的意思?
老师留给学生3-5分钟时间
老师引导学生疏通文句
重点理解:
吾从而师之从而:跟从,并且
师之:以之为师意动用法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懂得
传道受业解惑也惑:疑难问题
古人从师的原则是什么呢?
归纳总结: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
《师说》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