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中华经典名菜典故
中华美食多如繁星,不管是五星级的大菜或是家常小菜,都有着历史和地理的背景,其中不乏有趣的故事和典故。许多耳熟能详的名菜,很多人都吃过,但知道其名称由来的人却不多。
宫保鸡丁宫保是官名
喜欢吃重咸、辣味的饕客们,对“宫保鸡丁”这道菜铁定不陌生。这道以花椒和干辣椒爆炒鸡丁、并用豆瓣酱调味、加入炸花生米而成的名菜,其刺激的口感与扑鼻香味,让人想来就口水直流。而这“宫保”二字是什么呢?有人说是爆炒的意思,所以后来只要是爆炒类的菜都被冠上宫保二字;有人说指的是干辣椒;也有人认为宫保是个人。
答案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宫保”是一种官名。自雍正时期开始,清朝历代皆不公开立太子,而是沿袭古制,将对朝廷有功的大臣加以“少保”官衔,以示朝廷的恩宠。清朝光绪年间,四川总督丁宝桢因平息捻乱而被封了“太子少保”的头衔。所以,丁宝桢又有“丁宫保”的称呼。
据说丁宝桢初任四川总督时,常受到当地士绅的邀宴。某次宴会有一道以嫩鸡丁搭配干辣椒同炒的料理,丁宝桢一尝赞不绝口,便询问这道菜的名称,宴会主人回答:“此菜专为宫保所做,尚未命名,不如就请宫保赐名如何?”丁宝桢高兴地说:“既然如此,就叫宫保鸡丁吧!”于是这菜名就这么被定了下来,从此以后成为一道有名的川菜。
另外一说这道菜是丁宝桢发明的。据说,丁宝桢喜爱烹调,在家宴客时,常有一道“炒鸡丁”,很受客人们喜爱。因此每当丁宝桢回故乡探亲时,亲朋好友为他设宴洗尘时都会摆上一道“炒鸡丁”,因为丁宝桢很喜欢吃“炒鸡丁”,因此将此菜称为“宫保鸡”。
麻婆豆腐脚夫最爱
香辣好吃的麻婆豆腐,以香滑柔嫩的豆腐搭配麻辣的肉酱,极为开胃下饭,不但华人爱吃,连日本人也着迷不已。那这“麻婆”又是何许人也?
清同治初年,成都市北郊万福桥边有一家“陈兴盛饭铺”,老板娘陈刘氏脸上有麻点,人称陈麻婆。当时万福桥是油商运油的必经之处,脚夫们常常在该店休息吃饭,因为豆腐便宜,就成了脚夫们的必点菜色。
有一回,一位运油的脚夫弄了些菜油交给陈麻婆,要她烧出一道与众不同的豆腐来享用一番。但是豆腐长久以来就那些花样,陈麻婆一时也不知能做什么,索性利用手边的辣椒、豆豉、豆瓣酱、青蒜、花椒末和肉末,搅和搅和一烧,竟烧出一道“麻、辣、鲜、烫、酥、嫩”的豆腐美食。此道菜一出菜即大受好评,从此变成一道客人必点的招牌菜。从此“麻婆豆腐”之名不胫而走,又因为它取材简单,之后成为有名的家常菜。
牛轧糖考生护身符
过年时,除了瓜子干果,最常吃到的大概就是牛轧糖了。这个考验牙齿的零嘴在喜饼礼盒中也时常看见。咬下坚硬的牛轧糖,浓郁的奶香与干果的香味搭配得天衣无缝,是让人忍不住一吃再吃的点心。不过最早的牛轧糖是不含牛奶的,而且还是考生的吉祥物。
明代时,有一文人名叫商辂,一心想求取功名,却屡试屡败。某日夜里,商辂梦见自己跪在文昌殿前,供
有趣中华经典名菜典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