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周瑞胡平湖北省荆门市京山一中
内容摘要:地理学科因其学科的特殊性,一直是文科学生最头疼,最难学好的一门课。在当今新课改的背景下,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以及思维能力,所以传统的照本宣科不仅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也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对教法的创新,及与现实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尝试探讨如何构建地理高效课堂,从而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新教法实际地理思维能力
引言
在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感受到,对大多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抽象,难以理解,尤其是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这两部分。之所以大多数学生公认这两块是最不好学的,我想这应归咎于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欠缺。
下面我将对学生思维能力欠缺的表现及如何结合实际生活来开展地理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几个方面,浅谈我的个人观点。
一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表现
地理中多数基础知识是理解记忆的知识,怎样理解?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学生往往不明确。哪些应该记?哪些可理解?哪些要理解记忆?如何分析理解?大多数学生难以把握。好像要记忆的东西太多,太杂从而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一般说来学生对题意理解不到位,不能把材料和图像中的有效信息正确地提取,容易出现答非所问或不知如何下手。
,偏于口语化
初中地理作为副科出现,学生对一些专业地理术语知之甚少,现在高中地理却作为高考文科必考科目出现,高一学生答题难以切中要点或要点不完整,虽然所使用的文字叙述多,但是得分率低。例如:东南亚饮食习惯喜食稻米,好多学生答喜欢吃大米饭,答题口语化,答题泛泛化、答题虎头蛇尾化、词不达意等等。
要提高得分率,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具体来讲:⑴熟记地理术语;⑵牢记要点并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整答题,⑶思考问题的范围要广,调动学过的知识回答问题;⑷训练归纳能力,将一段文字材料归纳成为要点,便于记忆,又可以将一个个要点用自己的话,据地理知识的联系,还原成一段文字;让学生多说,加深记忆⑸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即条理清楚、要点明确、逻辑严密,答题完整。忌讳前后矛盾,前面答正确,后面答原因时却按错误原因答,要将地理知识的联系理解清楚。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
地理教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