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特征分析
摘要:由“80后”和“90后”组成的新生代农民工现已成为打工族的主体,和第一代农民工相比较,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他们在实际就业实践中所反映出来的就业稳定性差、权利意识增强及强烈的“市民待遇”等一系列特征,乃是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的最大差别,因而客观地对这一特殊就业群体进行分析研究,对改进企业的用工管理模式和促进政府的社会就业保障措施改革将产生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特征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该文件的发布,引起了社会对这一特殊就业群体的广泛关注。
一、新生代农民工产生背景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三次“民工潮”催生了第一、第二代农民工人群。中国的改革最初是从农村开始,从1978年开始大约经过四五年时间,就解决了粮食的问题。紧接着就出现了第一次卖粮难的问题,农村调整产业结构有7000万公顷土地转产经济作物,这种调整刺激了农村加工业的发展,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第一次“民工潮”出现了。
乡镇企业共接纳一亿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第一次“民工潮”以乡镇企业为就业的目的地,体现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特点。乡镇企业发展成为计划部门的有力竞争者,对计划部门形成冲击,局限于特定观念,改革没有珍惜难得的农村城市化的大好机会。1988年,出现大抢购,乃至于发生挤兑之后,国家采取了紧缩政策,首当其冲影响的是乡镇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失去资金支持以后,90年代初期一度出现了不太景气的局面,接纳劳动力的能力大大降低。而此时恰逢南巡讲话后大力发展开发区,加之城市粮食供应制度的取消,1992年突然出现4000万农民工进城务工,第二次“民工潮”出现。第二次“民工潮”同第一次不同,这次的目的地是城市。由于户籍制度以及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结果,城市对农民工“经济吸纳,社会排斥”,农民工处于城市的“边缘”位置。
大量农民工的进入,大大降低了劳动成本。上世纪末,伴随香港回归,港澳台制造业开始向广东大规模转移,廉价的劳动力、优质的基础设施和巨大的消费潜力也使中国沿海地区成为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重点承接地,这些因素都促使了第三次“民工潮”的出现,而且,自此开始进城民工的数量持续稳定提高。流动农民工的数量每年以800万至1000万的速度增加,目前在城市的农民工的总数有
。
第三阶段的流动农民工群体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他们不再是暂居城市,而是倾向于长期居住,居住的时间也在不断地延长,并且有举家迁移的倾向;“新生代农民工”几乎没有务农经历,对城市的认同超过了对农村的认同;农民工维权意识觉醒,开始诉诸法律和舆论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第三阶段的农民工所处社会环境也有了改观,人们开始认识到农民工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到他们是现代化的“利益相关者”,而不是旁观者等。
二、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的不同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大约1个亿。新生代民工有76%未婚;基本上没有务农的经历,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特征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