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毕业大学生自我意识1
非
毕
业
大
学
生
自
我
意
识
调
查
问
卷
心理测量??第二组
前言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包括三方面:即学业发展,人际关系与自我意识。以往的研究对学习方面及人际关系方面关注的比较多,而对自我意识方面的关注相对较少,但实际上,自我是所有问题的根源,也是自己最强大的敌人。围绕自我所产生的问题才是心理健康的症结所在。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所有心理疾病都是源于自我概念不协调,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自我意识。临床咨询实践也让我们逐渐得出各种心理问题的根源大多在于自我意识方面的障碍。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急剧增长、迅速发展和趋于完善的重要时期,探明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合适的培养途径,有助于更有效地造就具有健康人格的合格人才,对于大学生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关注大学生自我意识健康,了解他们常见的自我意识障碍及其干预措施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有效提高学校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根本途径。通过测量非毕业学生的自我意识来观察他们时自我的认识是否明确清晰。本量表共有50道题,经SP。
一、理论依据
詹姆斯认为,自我意识经过儿童期那种稳定的、整体的我得以分化,出现了两个“我”。即被观察者的“我”和观察者的“我”。这种分化意味着自我矛盾冲突的加剧,造成对自我的肯定和否定、客体我和主体我的矛盾斗争。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詹姆斯将自我意识分为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
生理(物质)自我(F1)。指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有时也将个体对某些与身体物质密切相关的衣着、打扮以及外部物质世界中与个体紧密联系并属于“我的”人和物(如家属和所有物)的意识和生理自我统称为物质自我。生理(物质)自我在情感体验上表现为自豪或自卑;在意向上表现为对身体健康、外貌美的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对自己所有物的维护等。
(2)社会自我(F2)。在宏观方面指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在微观方面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在情感体验上也表现为自豪或自卑。在意向上表现为追求名誉地位、与人交往、与人竞争、取得他人的好感等。
(3)心理自我(F3)。指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在情感体验上表现为自豪、自尊与自卑、自贱。在意向上表现为追求智慧、能力的发展和追求理想、信仰,注意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等。
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
系,是个体自我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
施测方法
该问卷可以进行自我施测,答案及在答题纸上,施测时,让被测者在答题纸上填上自己的姓名、性别、专业、年级及施侧日期。然后发下题本,要被试阅读指导语或由主试大声将指导语念出。
回答时,要被试在答案纸上与题目相对应的方格中写出对应1-5分。便于正确计分要求被测不要做其他记号。测试时间一般为15分钟左右,若能告诉被试者测验的目的及测验结果的用途,可以提高被试的注意力与兴趣。如果被试提出一些与题目内容中字词的定义有关问题时,主试可以回答这些问题,如果被测提出的问题是请主试解释一下有关概念和某
非毕业大学生自我意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