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活动”教学,推进新课程理念
江苏省徐州市庄绪民
( E-mail: zxm3663@ )
【摘要】
从“活动”观念的角度来审视课堂教学,会更有效地实施新课程理念。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是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仅是追随者,在活动中完成课程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主动发展。本文结合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教学实践,有感而发,从三个方面阐述我的“活动”教学观。
一、“活动”教学观的形成
曾有段时间,只要上公开课(哪怕只有两三个人听课),我就会感到局促不安,自感稍有差强人意,立刻浑身燥热,脑门冒汗,大脑一片空白,后面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私下自责:自己心理素质差,太重名誉。甚至埋怨听课人员改变了我的教学情境,讲起课来,谨慎小心,稍有异样(与备课比),便感到无所适从。
我是一个不服输的人。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在平时每一堂课中,我都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有意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多看书,多与同行交流,淡泊名利,摆正心态。这些做法,的确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自己总是感觉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与备课相比)。在没人听课的课堂中,我能觉察到学生的一言一行,甚至细微的表情变化,能捕捉到好多教育的最佳时机,能及时地根据知识发展情况,设计问题、构设情境,能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和心理的发展,能及时到位地进行反馈,灵活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甚至每一堂课,都能感到比自己预设的效果要好。那么,为什么在公开课中就做不到这一点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一本关于教师角色心理的书,书中在论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同时,细致分析了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时的角色心理变化机制。我发现,在没有别人听课的课堂中,我的内心时刻关注着学生数学学习(主体)活动情况,忘了自己,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在有人听课情况下,我内心关注更多的是自己的表现,忽视主体学习活动,以自我为中心,因此难有好的效果产生。基于此,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调整教学心理角色位置的能力,突出学的活动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数学活动情境的创设,一段时间后,我逐渐地总结一套“突出
学生学习活动”的实施经验,深刻认识到教师在活动中担当的是主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认识到教师在活动中应该起到的作用,逐步形成了以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明确阐述了数学活动的过程性目标,这充分肯定了数学活动的重要性,开发积极、有效、可行的数学活动,重视活动过程性目标的培养,这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又一块里程碑。
二、突出“活动”教学,更有效地实施新课程理念
从“活动”观念的角度来审视课堂教学,会更有效地实施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
下面结合“全等三角形”一课中数学学习活动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情况,来学习贯彻实施新的课程标准理念。
活动一听录音,画图
播放录音,教师根据录音画图(课前调试好语速),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录音内容:
第一步,任画一个△ABC
第二步,画∠MB′N=∠B
第三步,在边B′M上画B′A′=BA,在边B′N上画B′C′=BC
第四步,连接A′C′
最后擦掉射线A′M和C′N,黑板上出现下图: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发言情况,适时地传授新知。
课堂实录片断
生:我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是一样的。
师:“一样的”是不是指这两个
沅江软土工程地质特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