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我们已学过了唐朝三位著名的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他们的统治有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善于用人,隋唐时期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方式来选拔人才呢?
◆科举制度的创立
夏、商、周采用的是“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均为血缘世袭关系,其结果是“龙生龙,凤生凤”老百姓的儿子“面朝黄土背朝天”。
汉朝的“察举”和“征辟”制,由地方长官向朝廷举荐人才,经朝廷考察后授其官位,或由皇帝特诏选任官吏,人为因素很大。由于掌握选官大权的官僚们注重门第,官官相护,朋比为奸,徇私舞弊,出现的严重问题是:“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出身底层的好人才还是不能被选拔上来。
魏晋南北朝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由政府选派有声望的官员到地方,品评一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等级。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后推荐给朝廷,任用官职。但是,后来负责品评的官职却完全被世家大族所把持,出现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局面,中小地主只能做些小官,平民百姓均被拒之官场之外。
◆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
◆九品中正制
魏文帝曹丕建立魏国前夕,即公元220年,由吏部尚书陈群制定了九品中正制,又名九品官人法。这种官吏选拔制度由地方政府进行,选官标准全凭门第出身。两晋南北朝沿用,至隋文帝废止,行之四百年。
魏文帝曹丕
◆九品中正制
《廿二史札记》谓:“魏文帝初定九品中正之法;郡邑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由小中正品第人才,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实以上司徒;司徒再核,然后付尚书选用”。
◆九品中正制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晋书·王沈传》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西晋·左思《咏史诗》
◆科举制度的创立
[思考]隋文帝为什么要改革选拔官员的方法?
1、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2、为了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才能有效地进行统治。旧的选官制度使的选官实权控制在地方官员手中,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以出任官职,不利于隋王朝的统治。
◆科举制度的创立
589年,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废止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将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
隋文帝(杨坚)
◆科举制度的创立
隋炀帝(杨广)
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国家用考试的方法以才取人,宣告科举制度的诞生。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一直为以后的封建朝代所沿用,并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成为封建国家选官的基本制度。
◆科举制度的发展
唐承隋制,推行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的科举制度。在科目的设置、类别的划分、科试的内容、科场规章等方面,唐朝更加详备,更加完善,并逐渐制度化。唐太宗很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在位时期,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增加学员,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状元。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