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第十章朱熹的教育思想.ppt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2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十章 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出生于福建南剑(今南平)尤溪县一个官宦世家。父亲朱松是程颐再传弟子罗从彦的学生,朱熹从小深受父亲教诲,成年后又师从父亲的同学李侗,故深得程学真传。同时又吸收了周敦颐、张载的思想,形成系统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宋代理学集大成的人物。朱熹18岁就考中进士,担任过不少地方的官职。
主要活动;

长期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寒泉精舍”“武夷精舍”授徒讲学。
在任官所到之处,都积极兴建、修复地方官学和书院,发展当地的教育,并常常亲临讲学。他的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就是在知南康军时、到白鹿洞书院讲学过程中拟订的。 知潭州时,热心提倡州、县学,主持修复岳麓书院,亲自规划,扩建校舍,增加学田,业余时间,亲临书院教诲诸生
。他所编的教材范围广泛,包括理学的入门书籍《近思录》,蒙学教材《小学》、《童蒙须知》,儒学基本读物《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或《四书》,包括《大学章句》、《论语章句》、《孟子章句》、《中庸章句》)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影响最广,它刊印后很快便风行天下,元朝规定科举考试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成为科举出题和答题的重要依据,成为各级学校必读的教科书,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长达数百年之久。
。理学是中国传统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而形成的哲学观。一般认为理学的创始人是周敦颐,经过张载、二程(程颢、程颐),到朱熹集理学思想之大成。理学在中国统治达七百多年,明末清初一些启蒙思想家开始对理学进行批判,但这只是标志理学开始受到质疑,但仍然居于官方哲学的统治地位。 朱熹一生著述繁多,主要教育著述有《大学章句序》、《白鹿洞书院揭示》、《学校贡举私议》、《读书之要》、《童蒙须知》等。
二、主要教育思想
(一)关于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教育作用:
朱熹的教育思想建立在其理学思想基础之上。朱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种因素构成的。“理”是精神性的范畴,是创造万物的本源,也是万物运行的目的,是第一性的。“气”是物质性的范畴,是构成万物的材料,也是“理”的载体,是第二性的。
从人性论的观点出发论述教育的作用。朱熹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信”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性者人之所受乎天者,其体则不过仁义礼智信之理而已”“性者,人之所以得于天理也。”“性即理也”。为什么还有不同的人性呢?朱熹接受张载、程颐的观点,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
“天命之性”(天地之性,义理之性,道心)是“专指理而言”,它是禀受“天理”而成的,所以浑厚至善,完美无缺。
“气质之性”(人心),“则理与气杂而言之”,就是说它是禀受“理”与“气”两者杂然相存而成,由于“气”有清明、浑浊的区别,所以“气质之性”有善有恶。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变化气质”,发挥“气质之性”中所具有的“善性”,去蔽明善,就好比把浊水中的明珠揩拭干净,恢复保住原有的光泽一样。“明明德”就是这个意思。
或者说,就一般人的内心而言,都有“人心”和“道心”两种成分。“道心”体现天理,人心体现人欲,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存天理,灭人欲”,使“人心”服从“道心”。这个过程也就是“明人伦”的过程。
教育目的
学校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蔽,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
从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抨击了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二)论小学和大学教育
朱熹在总结古代教育的基础上,对小学和大学的教育阶段划分及教育内容作了系统论述。人生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小学和大学是不可割裂的两个学习阶段,即都是为了体认天理的,只是内容程度有所不同:小学学其事,大学明其理。小学是为大学打基础,大学是小学的深化。
小学以“教事为主”,具体说,就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主要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

第十章朱熹的教育思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bfc1172
  • 文件大小132 KB
  • 时间2018-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