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文首页
院、系(部)
电信系
专业
机电一体化
班级
112
学号
120702227
姓名
钟日强
任课教师
庄华梅
课程名称
中药养生
论文题目
论情志与养生
成绩
评
语
该论文结构合理,格式正确,语言描述准确,行文流畅,理会中药养生课程的核心精神。该论文从夏季养生与美容养生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中医养生的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的作用。字数不少于3000字,引用参考文献大于6篇。
签字:
年月日
复
核
人
意
见
签字:
年月日
论情志与养生
钟日强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对养生的关注度逐日增高,社会医学模式的改变,对于日常养生的各种论述纷繁复杂,但最重要的养神调志仍未引起重视,心身疾病的日趋增多也为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中医学辩证的阐明了情绪变化对内脏器官功能的负面效应,良好的情志,有益于身心健康,不良的情志,可导致疾病。可见情志对养生胜过于任何的保健品。本文谈论情志对养生的影响,揭秘如何达到情志养生之效。
关键词:情志;养生;疾病
0 引言
情志的概念情志学说是中医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情志是指”七情“”五志“、,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恐、悲、惊;五志指喜、怒、思、忧、恐。明·张介宾云:”世有所谓七情者,即本经之五志[1]。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正如《养性延命录》所云:“喜怒无常,过之为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则喜,怒,忧,思,悲,恐,惊正式列为致病内因。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情志活动属于人类正常生理现象,是对外界刺激和体内刺激的保护性反应,但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情绪,都不可以太过,如果超过了人的承受范围,就会影响健康,从而导致疾病。
1 情志与疾病
[2]
中医认为“有的精神意识是随着形体的诞生而产生的,精神依附于形体,精神活动不可能离开形体而超然存在,人体脏腑功能的活动,是情志产生的物质基础。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意志表达的是反应五脏的生理状态,情志活动适度,有益于身心健康,但某种异常情志表现太过持久失去制约,就可损害人体的健康,甚至成为某种致病因素。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暴怒伤肝,暴喜伤阳,努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说明了情志与疾病的关系相当密切。
[3]
,皆为内伤《灵枢·百病始生》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
“喜怒概指情志;阴者,内也;已明确指出情志内伤。宋·陈言进一步阐发:”七情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说明七情过度,内伤脏腑,导致内伤疾病的发生。
,始之于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喜怒概指情志而言,喜怒伤气意即情志内伤首先导致气机失调,而后百病皆由乎生。所以,《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一有情志变动,即会导致气机的某种性质和程度的改变,严重的可表现为气机紊乱而为病变。
,各有所主情志过度内伤五脏,作用于相应的脏腑而引起气血和功能失调,发生疾病。具体规律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载:“怒
中药养生论文OL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