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现代派的古典意蕴——戴望舒的诗歌
雨巷诗人戴望舒
迷惘忧郁的表情
寂寥悠长的雨巷
忧郁诗人戴望舒
戴望舒,。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
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
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
忧郁诗人戴望舒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的《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同年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
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
忧郁诗人戴望舒
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与前期相比,诗歌风格发生巨大变化。
1950年初,在北京病逝。
戴望舒诗歌艺术特点和贡献
他的诗歌纠正了象征主义诗歌过于晦涩的诗歌风格和欧化的倾向,同时,对五四初期白话新诗的平白的散文化倾向和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的浅陋形成一个反拨。
以“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融合与沟通中西方诗学,推动了新诗艺术的发展。
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点
孤独、忧郁和感伤是戴望舒诗歌的情感基调,由此构成其诗歌抒情主体的特点:具有传统文化人格和情调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雨巷 戴望舒
1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2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雨巷 戴望舒
3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寒漠、凄清,又惆怅
4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雨巷 戴望舒
5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6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戴望舒诗歌创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