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一、正确理解小康社会的现实含义。
二、正确认识我。
三、正确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
教学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是党的十六大为本
世纪中叶中国经济
发展所制定的宏伟
蓝图,也是新时期
党领导全理论伟大
旗帜,贯彻“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全面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宣言!
一、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及其历史进程
小康社会是我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从温饱发展到富裕的一个历史阶段。进入小康社会发展阶段与邓小平确立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著名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邓小平在1987年4月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步
骤:
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
第二步,到二十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
第三步,用30年到50年时间,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实现了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前两步,就是进入了小康社会,小康社会只是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阶段性目标。
二、“小康社会”概念
“小康社会”概念的历史由来和现实涵义
“小康”这个概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它大致有四层含义,即中所设计的小康社会和十六大所规划的小康社会、以及小康社会的未来发展性。这四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为了比较准确、深刻地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本讲对小康的四层含义进行比较分析。
“小康社会”概念
在温饱的基础上,
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达到丰衣足食
“小康社会”概念
它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
和精神生活的充实;
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
与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1、中国历史上的小康理想“小康”一词,在《诗·大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意是讲,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在中国历史上,“小康”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普通老百姓的理想生活水平。是指一种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生活状态,即温饱有余而富裕不足。《诗经》中讲的小康就是这个意思。
大同
另一层是知识分子的理想社会模式。是指一种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是在《礼记·礼运》一书中得到比较系统的描绘。在这本书中,“小康”被描述为一种比“大同”差一点的理想社会。大同,是“天下为公”的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社会文明、秩序稳定、保障健全。而小康,则要低一个层次,是“天下为家”的社会,仍然存在私有制和等级制,“礼”是维系社会制度的重要手段和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
2、邓小平对小康社会的设计
新中国成后,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为尽快实现中国的富强,逐步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构想。由于“文化大革命”的耽误,“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未能按期实现。事实上,即使没有“文化大革命”的耽误,也不可能按期实现。这主要是由中太低和世界现代化发展基本规律决定的。
全面小康社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