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
黄华芳
第七章冰川与冰缘地貌
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气候寒冷,在年平均温度0°以下的地方,地表常被冰雪覆盖或埋藏着多年冻土。全世界冰川分布约占陆地的10%,多年冻土约占陆地的24%。
我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3%以上。
冰川冻融作用强烈塑造着地表形态,引起了一系列地质、地貌过程,产生了各种类型的冰川地貌。
现代冰川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有“固体水库”的作用。是大陆淡水的重要来源之一。
第一节冰川的形成与演化
一、雪线与成冰作用
(一)雪线
常年积雪区的下界,叫做雪线。冰川形成于雪线之上的常年积雪区,在那里全年的积雪不会完全融化,而逐年得到积累,从而为冰川的发育创造了前提条件。
雪线是固态降水的零平衡线。雪线处的年降雪量与消融量相等。雪线以上全年冰雪的补给大于消融;雪线以下情况相反。
雪线分布的高度各地不同,主要取决于气候和地貌的综合作用。
气候的影响表现在:,雪线越高;温度降低,雪线也降低(夏季高于冬季,低纬区高于高纬区)。,一般固体降水量越多,雪线越低;固体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因此,全球最高的雪线不在赤道,而在亚热带高压带)。
最有利于冰雪积累的是海洋性气候。因为它有丰富的降水量,可以获得足够的补给;夏季凉爽,不利于冰雪融化。反之,干燥大陆性气候就不利于冰雪的堆积。由于南半球气候的海洋性程度较北半球为强,所以雪线高度比相应纬度的北半球要低。
地貌对雪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山势、坡向等方面。陡峻的山地不利于冰雪积累,雪线高;荫蔽的凹地或平缓的山势有利于冰雪的堆积,雪线较低。对于北半球而言,南坡和西坡日照强,冰雪消融量大,雪线高;东坡和北坡的雪线较低。
但是,由于地形对雪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气候来作用的,因此,有时可以出现南坡雪线高于北坡的情况。如喜马拉雅山阻挡了湿润的印度西南季风,其南坡降水丰富,雪线高度就比北坡低。
(二)成冰作用
固态降水落到雪线以上的地区,在一定的条件下得到保存,形成雪盖。与此同时,在结构上会发生一系列的复杂变化过程,才能产生冰川冰。
(1)新雪降落地表后,在升华再结晶作用下,雪花棱角很快消失、变圆,成为雪粒,并使粒雪层发生沉陷作用。
(2)随着雪层加厚,下部粒雪层受压增大,密度增高,升华再结晶作用被重结晶作用取代,使各晶粒相互紧密结合,就形成了块状冰川冰。
在寒冷的高纬度区,成冰过程缓慢,在中纬度高山区,夏季温度较高,冰雪融化再冻结,能够加速成冰作用。
第7章-冰川地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