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溺死一只老猫》看社会转型期异化的端倪
摘要: 《溺死一只老猫》中讲述了农业文明的在遭受社会工商资本扩张的力量冲击时,原本偏僻宁静的清泉村所经历的一系列的变化。阿盛伯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代表的是原始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然而对清泉村技术和资本的投入则展现了新的价值观的产生,导致了一系列的异化现象,如人际关系的异化与疏离,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人与自身关系的异化,这些其实都是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与经济发展的同时,在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产生的现象,而在初步发展的清泉村,这些都已经初露端倪。
关键词:异化疏离
随着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的不断推进,原本在山边、没有通过车的清泉村也必然要开放发展,摆托贫穷落后的面貌,走上富裕文明的崭新道路。现代文明是给人们带来了物质上的富足,然而一些不当的处理方式,比如对人文价值理念的忽视,也使原本和谐的原始农业文明产生了新的矛盾,使自足的价值理念受到冲击,部分人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生存信仰危机。比如阿盛伯就是这样一个只认为清泉只是用来灌溉稻田的清泉村的龙脉的地道老农民,建立游泳池的必然趋势使阿盛伯受到了很大的精神打击,绝望迷失的他最终只能以死抗拒工商现代文明。在他的抗争过程中,所展现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淳朴真诚一致,人变得更加圆滑功利、自私为己。作为人类生存载体的大自然,已经丧失了基本的发言权,只能被动地任由人的开发利用,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已不像以前的农业社会那样神圣,而开始成为人们追求享受的工具。物质的贪欲与享乐的不断盛行,使人们渐渐忽略了精神追求,丧失了昔日神圣的价值信仰,清醒的人陷入痛苦焦虑的状态,失去了幸福感,而没有往昔坚定的价值理念的人们迷失在物质享受中,钱权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当工商文明的突然来袭,造成了像阿盛伯一些信仰坚定的人的生存危机的时候,要度越这种生存危机,就必须选择一种新的价值理念和社会机制,比如可以向清泉村的人们宣扬传统的儒家精神,并在开发清泉村之初就,认真按照其对人性和自然的尊重,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倡导平和的人际关系等理念,消除工业文明在深入发展时所带来的弊病。
一、清泉村所遭遇的异化现象
“异化”是人类面对自身生存矛盾的哲学思考的结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学者对这个词有着不同的解释。总体来说,从哲学和心理层面来讲,笔者认为“异化”主要是反映人的命运不由自身主宰,而受外界力量、自身创造物、他人命运或一定制度等的支配所产生的感受。(张玉梅,87)异化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出现,但随着近现代工业革命的成功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力量,经济的过分张扬导致了鲜明的“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倾向使人们进入了一个被物质所奴役的时代。在工商资本刚进入原始农业型的清泉村时,这种异化现象就开始加深了,不少人身心开始失衡,大自然的重要地位开始下降,社会关系开始紧张疏离。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马克思曾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两层关系:一是把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与“人的身体”统一,强调两者之间按照人的生命活动的法则交互作用和人的能动性;二是把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强调必须遵循自然界本身的法则,不能破坏自然界的整体系统。在阿盛伯的眼中,清泉村的龙目井是神圣的,是至高无上的,这其实代表着人与自然关系中,自然是占上风的,人是向神秘的自然界俯首称臣的。从那“丢稻草害眼痛”的传言可以看出
溺死一只老猫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