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椅上的天使与魔鬼
——评《绿里奇迹》
院系:数学与统计学院
年级:2008
姓名:郭旭峰
学号:2008301000108
班次:周四班
电影有一个超现实的结尾,用以尽量避免落入悲剧的窠臼,可是用超自然的力量才能体现出来的公平确实让我们不由自主感到对未来的担心。
电影用一个清晰的实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道德与法律的矛盾:Coffey的死刑是否合理。Paul是死囚监狱长,性格稳重,Coffey是一个死囚。作为一个黑人,身形高大,是属于黑社会易感人群。但是在监狱里面的一些情况渐渐明朗地刻画出了Coffey善良的本性,同时,也使得Paul对Coffey的犯罪感到怀疑,于是对其展开调查。但是调查过程中遭到了受害者的强烈偏见,最终未果。以致在明知Coffey无辜的情况下,Paul依旧不得不将Coffey送上电椅,接受死刑。
首先Coffey的身体魁梧黑人形象确实让人难以感到亲和,所以在之后的审判中遭遇理所当然的歧视。在受害者的父母亲见到Coffey的时候很明显地可以看到他们表现出来的武断,遗憾的是,这种武断既普遍,又合理。因为,当时Coffey的处境相当具有嫌疑,而他又疲于辩护。于是在法律的应允下,Coffey被判了死刑,送到Paul的监狱。这其中表现出来了法律对维护生命的急切,也看到了主观影响在其中的误导,可是大部分的人会认为这个事情是合理的,甚至是不容置疑的
。
这是一个电影,作为一个观众,我们是幸运的,因为导演愿意把故事的背景,人物的心理细节仔细地给出,所以我们很容易判断,Coffey是一个好人,Coffey是无辜的。但是现实是,我们遇到的处境往往和剧中的受害者父母,负责那起法官一样,我们不能够了解到事情的全部,我们只能看到一些支离破碎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又不是只指向同一种可能。这样,我们就必须判断和选择。这时候,我们需要一个标准来履行正义。在美国,有罪或者无罪由陪审团来定,这在某种程度上吻合统计学中大样本的原则,因为一个人的判断可能带有偏见,但是,十三个人集体的判断就大体可以代表整个社会的态度。泛泛来说,这么一个制度是合理且很可行的,当然我们得假定陪审团的公正。
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制度下,Coffey被认定有罪,而且被判死刑。作为观众的我们,了解电影中所有人的真实意图,当然可以毫无偏差地指出,Coffey是无辜的。设身处地来看,受害者的父母也有他们很合理的理由来怀疑及肯定Coffey的有罪。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个根本的矛盾,到底法律如何来约束我们的社会。肯定不存在一个完美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所有的坏人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且是刚刚好;每个好人都受到了应用的尊敬,也是刚刚好。但是对于好坏的判断标准,直观来说,是基于对人物的真实想法的了解。我们会这样的肯定Coffey的无辜,是因为导演在为我们提供一个绝对可靠的信息。在现实的环境中,这样的信息是不存在的,因为除了自己,你永远也不可能知道另外一个人的真实想法,所以,现实中,我们判断好坏的标准就会有折扣,一个好的近似的判断标准就是他的真实行为。
对于一个人的行为是可能有比较准确的把握的,因为科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记录工具。这样看来的话,法律的公平性的实现也是有依赖于科学。在Coffey所处的那个环境中,Coffey所面临的问题主要不是来自法律层面上的,可能是社会对他的固有的偏见。
电影中的法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