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冰川地貌
冰川是怎么形成的?
在极地和高山地区,气候严寒,常年积雪,当雪积聚在地面上后,如果温度降低到零下,大气降水是以固体形式,形成常年不化的积雪。并逐年增厚,逐渐变成微蓝色而透明的冰川冰,并沿着斜坡或者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缓慢运动,这种运动的冰体就叫冰川。
冰川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是雪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而来的。要形成冰川首先要有一定数量的固态降水,其中包括雪、雾、雹等。没有足够的固态降水作原料,就等于无米之炊,根本形不成冰川。
冰川存在于极寒之地。地球上南极和北极是终年严寒的,在其它地区只有高海拔的山上才能形成冰川。我们知道越往高处温度越低,当海拔超过一定高度,温度就会降到0℃以下,降落的固态降水才能常年存在。这一海拔高度冰川学家称之为雪线。
在南极和北极圈内的格陵兰岛上,冰川是发育在一片大陆上的,所以称之为大陆冰川。而在其它地区冰川只能发育在高山上,所以称这种冰川为山岳冰川。在高山上,冰川能够发育,除了要求有一定的海拔外,还要求高山不要过于陡峭。如果山峰过于陡峭,降落的雪就会顺坡而下,形不成积雪,也就谈不上形成冰川。
冰川的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
冰川侵蚀地貌一般分布于冰川上游,即雪线以上位置,形态类型有角峰、刃脊、冰斗及羊背石、冰川刻槽等磨蚀地貌。
冰川)沉积地貌分布于冰川下游,形态类型包括冰碛丘陵、冰碛台地、底碛丘陵和底碛平原等。
大陆冰盖和山地冰川的地貌组合有较大差异。前者冰体从中心向四周流动,山地冰川受地形限制,造成的冰蚀地貌类型众多。此外,山地冰川地貌的分带性也比大陆冰盖和冰帽的地貌分带性强,有明显的垂直分带和水平分带。在冰川纵剖面上,从山体中心到冰川外围,依次为角峰——冰斗——冰坎——羊背石——磨光面——底碛平原或丘陵——终碛垅——冰水扇。
冰斗、刃脊和角峰
这一组冰川侵蚀地形出现在山岳冰川区的上游,位于古雪线之上。冰斗是山岳冰川地区最常见的冰蚀地貌之一。典型的冰斗由岩盆、岩壁和岩槛 3部分组成。底部为岩盆,平面上呈半圆形;
第十二讲 冰川地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