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研究进展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诊断;治疗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以发热和手、足、、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现就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原学
肠道病毒血清学分为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CV)A组、CVB组、tcric cyt01)ic human Orphanvirus,ECH())等。1970年起,实行新的命名方法,新确定的病毒统一命名为肠道病毒(EV),由EV68开始编号(EV68)。按核酸序列的同源性,EV被划分为A~D组和脊髓灰质炎病毒(p01iOvirus)。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EV属,包括CVA的2、4、5、7、9、10、16,型等,CVB的1、2、3、4、5型等,EV71型(human entcroirus71,EV71),ECHO等。其中以EV71及CVAl6较为常见EV71与CVA16在基因序列上最为接近,均属于A组[1],EV71根据基因序列的不同又进一步划分为A、B、C等3个基因[2],其中B型和C型又进一步分为B1、B2、B3、B4和C1、C2、c3、c4亚型[3]。
EV71属单股正链RNA病毒,为编码2194个氨基酸的多聚蛋白,可进一步水解为P1、P2、P3等3个前体蛋白,P1前体蛋白编码VPl、VP2、VP3、VP44个病毒外壳蛋白,4种衣壳蛋白形成五聚体结构,60个该五聚体的亚单位组成病毒颗位衣壳,VP4包埋在病毒颗粒外壳的内部,其它3种结构蛋白(VPl、VP2和VP3)暴露在病毒颗粒表面,因而抗原决定簇基本上位于VPl、VP2、VP3。基因组两侧为5'和3'-非编码区(UTRs),病毒的单链RNA具有感染性,如果去除3'未端的多聚腺苷酸尾或基因组出现断裂,感染性就会消失。关于病毒毒
力的机制未明,研究结果显示,一方面EV71毒力决定簇在基因组中并非单一位点,病毒的毒力是多个位点共同作用决定的;另一方面,复杂的宿主因素,如宿主抵抗力水平的差异及宿主对EV属内的不同病毒存在免疫交叉保护反应等对病毒的毒力也有影响[45]。
2 流行病学
人是人EV的惟一宿主,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均为主要传染源。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在急性期,患者粪便排毒4~8周,咽部排毒1~2周。隐性感染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6]。EV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黏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物品等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疾病流行期间,托幼机构易发生集体感染。医院内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传播,人对人EV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占发病数85%~95%,主要原因由于该年龄组的儿童抵抗能力低下,母体所赋予的抗体已经消失,而自身的细
手足口病研究进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