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建国以后,由于不断改进方法,使拔罐疗法有了新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治疗范围,成为针灸治疗中的一种重要疗法。
1、拔罐工具
好轻松拔火罐其吸收了传统罐具的优点,利用高科技手段,克服了传统拔罐的缺点,使中医古老的拔罐法又焕发了青春。使用抽气筒将罐内空气抽出,达到罐内负压的目的。并且可以自由控制罐内的压力。拔罐器还有个特点是罐体透明,可根据病人的体质情况和病情随意调整,易于观察罐内皮肤变化,便于掌握拔罐时间,较之传统意义上的火罐,疗效一致,但使用更安全,无烫伤之优,操作简便,不易破碎,多种多样,大小适宜,所以既适用于医院,又更广泛的适用于家庭。
“拔火罐”是民间对拔罐疗法的俗称,又称“拔管子”或“吸筒”。它是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空气,利用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病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疗法进行治疗。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见,按中医的解释多属风湿入骨。拔火罐时罐口捂在患处,可以慢慢吸出病灶处的湿气,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止痛、恢复机能的目的,从而治疗风湿“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适。
由于拔火罐能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所以对腰背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火罐还可以用在人体穴位上,治疗头痛、眩晕、眼肿、咳嗽、气喘、腹痛等毛病,可以多只火罐同时施行。
2、适应症及主要穴位
〔呼吸系统适应症]
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水肿、肺炎、胸膜炎。主穴:大杼、风门、肺俞、膺窗。
[消化系统适应症]
胃神经痛、消化不良症、胃酸过多症。主穴:肝俞、脾俞、胃俞、隔俞、章门。
急性及慢性肠炎。主穴:脾俞、胃俞、大肠俞、天枢。
[循环系统适应症]
高血压。主穴:肝俞、胆俞、脾俞、肾俞、委中、承山、足三里。重点多取背部及下肢部.
心律不齐。主穴:心俞、肾俞、膈俞、脾俞。
心脏供血不足。主穴:心俞、膈俞、膏肓俞、章门。
[运动系统适应症]
颈椎关节痛'肩关节及肩胛痛、肘关节痛。主穴:压痛点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背痛、腰椎痛、骶椎痛,髋痛。主穴:根据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膝痛、裸部痛、足跟痛。主穴:在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用小型玻璃火罐,进行拔罐。
[神经系统适应症]
神经性头痛、枕神经痛。主穴:大椎、大杼、天柱(加面垫)、至阳。
肋间神经痛。主穴:章门、期门、及肋间痛区拔罐。
坐骨神经痛。主穴:秩边、环跳、委中。
因风湿劳损引起的四肢神经麻痹症。主穴;大椎、膏盲俞、肾俞、风市,及其麻痹部位。
颈肌痉挛。主穴:肩井、大椎、肩中俞、身柱。
腓肠肌痉挛。主穴:委中、承山及患侧腓肠肌部位。
面神经痉挛。主穴:下关、印堂、颊车,用小型罐,只能留罐6秒钟,起罐,再连续拔10次到20次。
隔肌痉挛。主穴:隔俞、京门。
[妇科方面的适应症]
痛经。主穴:关元、血海、阿是穴。
拔罐手法
闭经。主穴:关元、肾俞。
拔罐基础知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