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
[北宋] 柳永
《雨霖铃》词牌来源
《雨霖铃》,也写作《雨淋铃》。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时旧曲翻制而成。相传,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凄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玄宗触景生情,甚是思念贵妃,遂作《雨霖铃》一曲,以寄恨焉。如《明皇杂录》里写道:“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
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芳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0—1053),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一生仕途坎坷,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外 。
柳永是宋朝第一位专业词人,在词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柳词继承和发展了唐代民间慢词,奠定了宋代慢词的基础,被公认为北宋“婉约派”的词宗。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柳词在当时广为流传,“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著有《乐章集》,收词近二百首,其中著名的有《望海潮》《雨霖铃》等。
写作背景
本词是作者晚年赴屯田员外郎任时作。黄昇《花庵词选》记载:宋仁宗颇好词,近臣有意拔擢柳永。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叫柳永按仁宗的旨意填词。柳作了一首《醉蓬莱》,其中“宸游凤辇何处”一句正与御制的真宗挽词暗合,仁宗感到不快,以此对他冷淡。所以柳永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为此词人在赴任时的那种羁旅行役之情,沦落飘泊之感是可以想见的,何况又要与自己心爱的人相别。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宦途失意的压抑,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内心充满哀怨,于是作此《雨霖铃》以寄别恨。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作翻译(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秋后的蝉叫得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词作翻译(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一句作者交代了送别时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
“寒”点出节令(深秋),显出凄清,渲染气氛;
“晚”点出时间,恰又唤起“美人迟暮”的感慨;
“雨”点出天气,暗合下文的送别之“泪”。
“长亭”是送别之地,从来就是“天下伤心处”。
融情入景、即景抒情
雨霖玲 柳永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